|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抗癌藥們的研發,終於摁下加速鍵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AI原生100”是虎嗅科技組推出針對AI原生創新欄目,這是本系列的第「10」篇文章。

人類從未停止過與癌症、阿爾茲海默症、艾滋病等疾病等抗爭。


但苦於新藥研發的速度,這場疾病抗爭史遲遲未能出現質的改變。而以生成式AI為基礎的大模型的出現,正在從根本上改變這一進程。

第一縷夕陽透過會議室玻璃窗,與C12的創始人兼CEO陳志剛的對話已經進行了兩個半小時。生研灣,我們這次談話發生的地方,是大量新藥的創新源頭。陳志剛正在做的,是一個針對實驗室場景的通用機器人——這個機器人將會先被用在新藥研發,之後泛化到新材料和化工等場景。

他厚厚的鏡片反射出一道光——那是比窗外陽光更銳的東西,此時,全球藥物研發行業創新浪潮正洶湧來襲,AI已成為這場創新風暴的核心驅動力,這場能力,比10年前更大、更足。

2022年,陳志剛的公司C12成立,嘗試將垂直領域的AI Agent與具身智能結合,突破濕實驗(虎嗅注:濕實驗通常涉及生物樣本、化學物質或其他液體材料的操作和處理。這類實驗往往需要特定的實驗室條件,如無菌環境、溫度控制等)的效率瓶頸。

一年多前,他做了一個決定,將機器人的解決場景收斂到“純化”的步驟,而不是濕實驗的全流程——這是客戶最痛也最願意買單的關鍵環節。再往前一點,他決定加入硬件部分,從最初設計實驗的AI Agent,變為做一個能夠完成一套工作流的機器人,因為客戶說,設計實驗只是解決了7%的需求,科研人員還有70%的時間在做苦活累活,希望能把這些也用Agent解決。總之,一切判斷都來自客戶。

如果說上一輪AI,只是對藥物研發“錦上添花”,這一次由大模型引領的生成式AI變革,可能正在改寫人類與疾病賽跑的時間規則。


我們談話間,制藥領域正在發生著一場大規模的資金流動。在過去1個月的時間,近100億美元資本密集湧入AI制藥領域,諾和諾德、禮來、阿斯利康等跨國藥企,與AI公司達成超過20項重大合作。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

第三方調研機構Evaluate Pharma報告預測,到2030年全球處方藥市場將達1.756萬億美元,AI制藥將成為核心增長引擎。

傳統意義上,一款新藥的誕生是個漫長且高風險的過程:從早期研發到最終上市,10年以上才能壘起100層樓,塌掉9棟才成1棟,成功率不到10%。


而現在,AI技術正為這一過程注入新的可能性:通過加速化合物篩選、優化臨床試驗設計、輔助數據分析等方式,新藥研發周期有望縮短30%-50%,部分環節的效率提升更為顯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發的時間成本與不確定性。

陳志剛要做的,是把“發令槍”再往前挪幾格。

在藥物研發的傳統版圖裡,從靶點驗證到臨床前研發,100個白大褂要在通風櫥前重復數千次移液,累計100多萬小時——相當於114個人連軸轉10年,燒掉3億美金是常態,這個數字壓垮過太多中小型藥企。

大模型的出現,像突然打開的射燈,照進了隧道,“大模型把地基打好了。”陳志剛說。

在部分試點場景中,初步驗證顯示,這種方式有潛力將生產效率提升數倍,成本也顯著下降,為實驗室研發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

陳志剛的這雙手曾操盤過藥明康德的數字化轉型,他曾是藥明康德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數字官,也曾在騰訊醫療大數據實驗室搭建底層架構,在阿裡健康擔任總架構師。陳志剛稱自己的職業生涯,剛好串起了一款藥從研發到上架的全鏈路。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7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4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2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