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好的系統保護不懂規則的普通人,高考志願恰恰相反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找一道縫隙


做一點小事

2025.7.19 北京


大家好,我叫葉曉陽,是一個教育經濟學家。

如果你不知道教育經濟學家是做什麼的,沒關系,我爸媽也不知道。他們總問我到底在幹什麼,我說我在通過生產和傳播科學來改變世界。他們聽完非常茫然,我就換了一句話,說我在研究「讀書有沒有用」。

這一下他們全聽懂了,“哦,原來你在做這些沒有用的研究。”

但對於教育經濟學來說,「讀書有沒有用」是第一個最核心的研究題目。我們做任何決策都基於成本收益,不估計教育的收益,就沒有辦法倒推該做什麼樣的教育決策。

過去一個月裡,我去了中國的很多學校做高考志願的講座。我感受到孩子和家長一個很重要的想法的轉變,就是越來越認為讀大學沒有用。如果抱著這樣的信念,可想而知他會怎麼去選擇未來教育道路。

所以讀書有沒有用,是一個重要且復雜的問題。全世界頂級的教育經濟學家們前赴後繼幾十年,迄今並沒有得到全面而准確的答案,還需要更多更好的研究。



▲ 紀錄片《高考》劇照

但假如我們現在有一個基本的共識——讀大學對人是有幫助的。這種幫助不僅體現在就業,還體現在人生的發展上。基於這個前提,我們就要回答第二個重要的問題,怎麼讓更多的人上大學?

這也是過去30年非常熱門的一個題目,也已經產生了很多方法。比如大學可以招收更多人,今年的北大清華每個學校擴招150個人;擴招以外,我們可以建更多的新的大學;現有的學校還可以建新校區,比如廈門大學,它不僅在國內有新校區,甚至建到了馬來西亞



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

這些都是過去幾十年經濟學家開的藥方,並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各國政府的采納。

但即便我們可以擴招,可以建更多的大學,我們依然很難在短時間內讓所有人都上大學、上好大學。

這就來到了今天我想分享的最重要的問題,我們到底應該讓誰上哪一所大學?

這裡面涉及到學生和學校的匹配,而我們中國有一個非常好的制度,就是高考。

分數公平,但結果公平嗎

在世界范圍內,高考都是一個比較公平的大學錄取制度。目前在中國是以省為單位,基於統一的入學考試來完成志願的填報和錄取。



然而高考在基本面上保證了分數的公平,錄取結果卻不見得是公平的,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高分低錄」。

在2010年之前,中國絕大部分省份的高考志願填報遵從「順序志願」。它意味著順序優先而不是分數優先,而且基本上只有第一志願有效,這造成了很多志願填報和錄取的扭曲。那時根據我們的數據測算,中國每年有兩三百萬的學生是高分低錄的。

在過去的15年,中國高考制度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從順序志願改成了平行志願,極大地降低了高分低錄的情況。



但即便如此,今天仍然有很多同學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得到了不太理想的錄取結果。比如來自於弱勢背景的同學,平均來講,考同樣的分數,他們會被錄到相對較差的學校裡面。

那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研究過後我們發現,目前中國的高考制度或多或少會獎勵信息和策略的優勢。當你缺乏信息,缺乏指導,不懂得志願填報的策略,那你最後的錄取結果就是會更差。

我認為一個系統是否成功,不是看它是否讓聰明人占便宜,而是看它是否保護不了解規則的普通人不受傷害。而高考志願填報系統,恰恰違背了這一原則。它並沒有保障信息較少、判斷粗糙的考生的安全。高考志願系統的高門檻設計,本質上是將制度風險轉嫁給了個人。

比如我今年接觸了上萬的學生,絕大部分同學不知道高考分數是跨年不可比的。不僅學校學生不知道,學校的老師和校長也不知道。



▲ 相同的高考分數對應每一年的排名並不相同

還有同學不明白專業和專業之間的差別,把看起來相似的兩個專業都填上。想當眼科醫生,填上了「眼視光技術」這個專科專業,最後失去了當醫生的機會。

還有同學沒看清楚學校的所在地。比如剛剛提到的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有同學以為自己要去廈門大學上學,拿到錄取通知書才發現要去辦馬來西亞簽證





▲ 2025年7月,貴州15名高考高分考生因志願填報系統未明確區分“廈門大學”與“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誤報後被錄取,部分考生選擇復讀。

那有沒有可能通過改革高考錄取制度本身,讓錄取結果變得更公平呢?

我認為是可以的,中國高考已有的成功案例就是從順序志願改成平行志願。

另一個尚未實現,但我認為應該盡快實現的,是全中國所有省份都應該從現在普遍實行的「院校專業組模式」換成「院校專業模式」。當這一天到來的時候,中國高考志願在策略上幾乎沒有犯錯的可能性。

因為在「院校專業組模式」下的學生還面臨著專業調劑的問題。拿醫學來說,臨床醫學、口腔醫學、法醫學、醫學英語往往會被學校安排在同一個專業組。那麼任何一個想當醫生而填報這個專業組的同學,都有大於零的概率會被調劑到法醫學或者醫學英語,而這兩個專業是沒有機會當醫生的。

現在中國只有六個非常幸運的省份實行「院校專業模式」。比如在重慶,想當醫生的學生可以把96個專業都填上臨床醫學,那他一定有機會當上醫生。

今年過去的一個月,我主要去了西南地區的四個省份,一路從昆明往北,最後回到我的家鄉重慶。在西南F4之間,我畫了一條分界線,並稱之為「高考命運的分界線」。



▲ 西南F4分界線

在這條分界線上行走的時候,我特別感慨。在線的西邊,四川和雲南兩個省是院校專業組模式。填志願的學生焦頭爛額,你也不知道會被命運的大手調劑到哪個專業。

但在重慶和貴州則截然相反。重慶實行新高考已經好幾年了,它的錄取概率的預測非常穩定。所以重慶考生的志願填報就非常簡單,只要你想清楚自己想要去什麼樣的學校專業,基本上就能對位。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我們做了很多嚴謹的科學研究,發表文章,去公共平台發聲,甚至也向政府提交了很多政策簡報,試圖用這些方法來推動一個重大教育政策的變革。它是可能的,但它是漫長的,有時候需要機緣巧合,有時候需要群策群力。

所以我不斷在想,除了做研究,然後坐在那兒等政策自然地發生變化以外,還能做什麼事情呢?

我們能不能在政策還沒有改變的時候,去尋找一些縫隙?而我們還可以去修補這些縫隙,做一點小的事情,也許會改變一些人的命運。

我決定親自下場

十年前,在我的碩士導師、北京大學丁延慶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組成了一個研究團隊前往寧夏,試圖通過嚴謹的科學研究,去探求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幫助貧困地區或者弱勢背景的孩子填好高考志願。





▲ 2017年6月,團隊“The Bright Future of China”(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高考志願填報的核心問題只有兩個:你想上什麼樣的學校專業,以及你能上什麼樣的學校專業。而這其中就涉及到信息、偏好和策略。

在2015年,這個事能不能做成,我們心裡是沒底的,在世界范圍內也沒有現成的成功案例。首先我們認為學生可能是不缺信息的,考試院會發兩本加起來1000頁的大書,什麼信息都在上面。

偏好也是,學生都想好了他要學什麼,還能去做什麼樣的改變呢?策略就更不用提了,只要翻那兩本大書不就行了。

但在隨後的這十年,我們發現情況並不如此。

-- 信息--

即便我們身處在這個高速向前的信息時代,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經鼎盛了三年的今天,信息缺失仍然是非常普遍的。

志願填報,第一步要選大學。我遇到很多同學是看著大學名字去選大學的。

我通常會舉這個例子:以下這四個大學名字都很像,你能分得清它們在哪、有什麼樣的特色、它們的質量排序是怎麼樣的、對你未來的發展有什麼樣影響嗎?



如果你不做功課很難分清。

信息是無處不在的,但是你不僅要去獲取它,還要去分析它、比較它,這是省不掉的工作。

--偏好--

關於偏好也很有意思。我們一開始覺得學生已經有偏好了,沒有必要去改變它。但現實情況是,很多學生沒有偏好。

我經常聽到的聲音是,“葉老師,我們之前都太專注於學習了,沒有關注外界信息,所以不知道對什麼專業感興趣。”

另一種是學生自己有偏好,但父母有另外一套偏好,他們在志願填報期間經常吵架,甚至打架。



▲ 葉曉陽收到的微信消息

還有很多同學以為自己有偏好。比如從去年到今年我收到關於專業選擇最多的問題是,“葉老師我想學人工智能,你覺得怎麼樣?”

而我的回答總是,“不怎麼樣。”

我會去反問這些同學,我說你知道什麼是人工智能嗎?你知道人工智能要學什麼樣的課程、你畢業過後能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嗎?一般學生會非常茫然。



而且不見得人人都適合學人工智能。今年我在雲南遇到一個同學,他數學成績不是很好,高考只考了七八十分。但是聽說人工智能這個專業非常熱門,特別想學。我就告訴他,本科的人工智能是以數學尤其是統計學為基礎。

他說,葉老師沒問題,我准備上大學每天學8個小時。

聽完這個我就告訴他,如果你的數學需要每天學8個小時才能學懂,那你不僅不要學人工智能,還要盡量選一個不學數學的專業。

所以很多同學都是這樣,聽了片面的一家之詞。而且這種一家之詞有時強調這個專業的好處,有時強調這個專業的壞處。如果你只聽了其中一邊,那你的決策肯定不是最好的。

通常我會讓學生自己做功課去,搞清楚你到底想學什麼,想幹什麼?這個專業學什麼樣的課程?你可以找到教材讀一讀,看能不能讀懂,能不能感興趣,以及搞清楚畢業過後你能做什麼。

關於偏好還有一個例子,是我們大概十年前做的一個研究。我們有意地提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信息——把中國的本科專業分成了13個專業大類,並計算出每一個大類的平均工資。它跟你上什麼樣的大學沒關系,跟你在大學裡的排名、績點都沒有關系,就是所有工資加總起來算了一個簡單的平均數。

然而就是這個簡單的數據給到學生後,超過20%的學生立馬表示要改變他們的專業選擇。

在下面這張圖裡,左側是看到這個信息之前學生選擇的專業分布,右側是看完之後的。

以最上面的農業為例,如果你現在隨便問一個人是否想學農學,他肯定不感興趣,但當他發現學農沒有想象中收入那麼低的時候,他就會去改變他的偏好。




而且這個信息對我們當時幹預的那批學生是產生了真實影響的,他們填報並被錄取到了平均起薪更高的專業。

基於這個對專業偏好幹預的實驗,我們後續寫了兩篇論文,一篇研究貧富差距,一篇研究性別差異。其中我們發現了巨大的性別差異。

最大的改變發生在理工科,更多的男孩子會來選,而女孩子的數量沒有顯著增加。我們分析原因,第一,女孩子平均來講還是會恐懼理工科的競爭,這個大沒有必要,我們後續也做了很多關於女孩子學習自信心的研究和幹預。

第二是女孩子更不在意錢。人生的價值不只是有錢,你選專業、找工作也好,也不僅僅只看工資這一個因素。

總體來講,不管是選專業還是選學校,偏好都是非常復雜的。我們現在不填高考志願了,但我們還要做很多其他的人生決策,都要充分地了解自己,要收集到足夠的信息,去做有預見性的判斷。

--策略--

最後是策略。高考志願填報是基於分數,利用大學往年的錄取數據去做預測。所以預測是志願填報的基礎,預測做錯了,整個志願肯定是會犯錯的。在預測中,就涉及到策略問題。

比如你要去預測自己的等位分,要考慮不同批次之間的競爭關系,考慮所謂「沖穩保」的策略,要基於高考錄取規則做很多權衡取舍,是否服從專業調劑、是否填報征集志願......

2017年在寧夏的時候,我們把這些林林總總的策略全部寫成了一本書。它很便宜,在廊坊印刷10塊錢,從廊坊運到寧夏10塊錢,我們把一共20塊錢的這本小冊子發放給寧夏學生。





▲ 2017年團隊發給學生的小冊子

這個幹預行為背後的假設是:學生填不好志願,是因為沒有接觸到這些方法。如果我們給他一本書,書裡還有很多例題,他可以照著例題照貓畫虎。

最後我們發現,發書的平均效果基本不顯著。那什麼顯著呢?先發書,然後上課,用3個小時告訴學生每一步要怎麼做的時候,效果是顯著的。

當然一對多的效果,肯定遠不如一對一的。

最終在寧夏接受了我們一對一幹預的考生,平均被大學錄取的概率增加24%。寧夏每年有非常多因為錄取結果不好而回去復讀的人,所以我們增加的大學錄取率主要來自於復讀學生人數的減少。

而且被錄取的學生平均獲得了10到30分的加分效應。什麼意思呢?如果這些學生按照固有的模式去填報志願,他需要多考10到30分才能被錄到這些學校和專業。

往後十年我們做了更多相關工作。疫情之後,今年我們重返線下,去了西南F4和東部的一些省份的學校做講座。



▲ 葉曉陽2025年高考志願填報季在學校做講座

在這條路上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這個世界真的會好嗎?我覺得有時候不用去糾結那麼多,在等通知的同時,你稍微再往前走一走,也許這個世界會變好。如果沒有變得更好,那也不重要,至少你又多做了一些事情。

如何幫助100萬考生

當年在寧夏做一對一幹預的成果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但那幾年我們做得非常辛苦,每天平均睡兩個小時,還得提前和學生請假,“不好意思,我先睡兩個小時,一會兒再來回答你的問題。”

可即便這樣,每個人高考報志願只有三五天的時間,你能幫助幾個學生?

從寧夏走出來過後,我們希望每一年能夠幫助至少100萬的學生能夠填好高考志願。那怎麼來做這個事情呢?

首先我不願意去做一個算命先生。今年六月份的最後十天,我的微信收到了數千條幾乎一模一樣的私信,內容都是“葉老師我考了xxx分,你能幫我推薦一個最好的學校和專業嗎?”

離譜到什麼程度呢?對方連哪個省份、文理科都沒有告訴我。


通常我會有一個通用的回復:“我不認識你是誰,不知道你的個人興趣、特長,不知道你對未來的規劃和家庭背景。我沒有辦法從這麼多資源選項給你推薦一個所謂最好的。請你先讀我的公眾號文章,學習高考志願填報的方法。“



相比於做一個算命先生,我更願意去教授方法。這是我們過去十幾年每一年都會做的事情,就是去做講座,開直播,不斷地去傳播策略、彌補信息差。



當下有一個變化就是AI的爆火。所以今年我們的直播講座加了一個很重要的模塊,教學生怎麼用市面上的這些AI的產品。因為你不能把扔給我的那句話也扔給它,你要系統地學習使用它,把充分的信息和訴求給到它,才能真正幫助到它,進而讓它再來幫助我們。

這是我們當時給學生展示的一個提示詞,學生可以拿過去可以稍微用一用。



但是我們真實的身份還是教育經濟學家,所以我們最終極的目標是開發一個高考志願的完整的優質的輔導教程,讓所有需要的人都能夠廣泛地獲取。

解決更多教育問題

這幾年我們做得非常開心,因為至少可以把這個世界往前推動一點。但是身邊總有潑冷水的,主要以我的朋友為主。

他們總質疑我說,葉曉陽,你做這些事情有什麼意義呢?你幫助這些學生填好志願又怎麼樣呢?兩個月後他們進大學了,他也不學習,他也不鍛煉,他也不好好睡覺。

還有很多人拿我和做高考志願的網紅們對比,我說我跟他們最大的不同是我不只做高考志願,我還解決更多的問題,進入大學過後的問題。

比如說「大學生學高數」的案例——我們在中國一所非常頂尖的大學裡發現,大一第一學期的考試平均有超過25%的人高等數學不及格。

我想大家可能深有體會,大學數學真的太難了。這是高等數學的期末考試真題,我自己已經不太看得懂了。



▲ 看著就頭大......

但是我們作為教育經濟學家,第一步就是尋找縫隙。

我們可以利用教育經濟學裡的基本理論框架(教育生產函數)來看究竟是什麼因素在影響你的成績。

在這個學校裡面,是因為學生本身能力不行嗎?那肯定不是,他們在全中國的高考排名前99.5%。

那是他們不重視大學學習嗎?好像也不見得。是因為他沒有好的學習方法,還是老師教得不好,還是其他的什麼原因嗎?

我們做了很多基礎性的研究,最後發現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第一,學生的有效學習時間投入是不足的。去自習室上自習了,但是真正學習的時間有多少呢?圖書館一坐3個小時,可能有2個小時58分鍾都是在玩手機,只學了2分鍾。

第二,他們不見得能夠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因為從高中到大學,整個學習方法完全不一樣,很多大一新生不適應這種轉換。

所以我們就去嘗試了一整套的方案,提供信息的幹預。首先給他一個預測信息:你快不及格了。



再給他一個強化信息:你不及格後果很嚴重!



▲ 發放給學生的成績預測結果



▲ 用預測結果與學生自己的預測做對比,區分出過度自信和過度不自信的學生

然後去幫他們想各種各樣的方法,組建學習小組、設定目標、用承諾機制等等,甚至幫他們管住玩手機的手。



▲ 受到幹預的學生顯著提高有效學習時間

我經常開玩笑,中國最好的大學數學教材是在B站,這些信息我們也給到這些同學,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去完成學習



第二個例子是關於中國的醫學生。目前有超過20%的臨床醫學本科生畢業過後不願意再從醫。不僅從個人角度來看,從學校角度、國家角度,這都是巨大的人力資本的投資浪費。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和北京大學全國醫學教育研究中心吳紅斌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一起做了好多年。



我們首先從激勵出發,激勵一個醫學生讓他更願意在這條路上往前走。

這是我們用過的一個激勵材料,喚醒學生們的醫者仁心,它非常有效地降低了學生不願意從醫的概率。



但它沒有辦法解決20%所有的人的問題,所以我們繼續往前做。

這是正在進行的一個項目,叫「Yi路同行」。它實際上是把一次性的幹預,變成每天的小的幹預,讓學生每天來打卡提供反饋。

圖中右側是一個學生的真實反饋記錄,她最開始和絕大部分學生一樣,面對學校突然要求的小程序打卡的任務是非常抵觸的。但逐漸投入其中後,她給我們寫的反饋是“哪怕現在回去再填高考志願,也會非常堅定地選擇醫學”。



我們肯定不能奢望這一下能解決所有學生的問題。但是我們一點一點往前走,或許有一天我們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其實從懷孕到死亡,所有關於教育的題目我們都有在做。今年我認為自己做得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是我們和益盒NGO、上海聯勸一起合作,致力於解決農村兒童戴眼鏡的問題,這也是城鄉教育不公平的一道小的縫隙。



▲ 葉曉陽:“很遺憾,這50萬我們已經發出去了。”(圖源葉曉陽公眾號@依然糅春天)

如今我們已經從一百多個申請的團隊裡面篩選出來一個最有想法的團隊,馬上就要實施了。我想說的是,中國教育還存在很多的問題,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做的。

最後我想給大家分享的這句話來自陳友松,它在過去的很多年裡一直激勵著我。





陳友松是1935年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經濟學博士,也是我認為迄今為止最傑出的中國教育經濟學家。1942年,他在抗日烽火之中,受命從西南聯大回到恩施籌建湖北省立教育學院,篳路藍縷,不到一年的時間初步完成了籌建工作。這句話是開學典禮上他對全校師生的所述。

國難當頭,但就是在那個時候,他已經在為重建戰後的中國教育而努力。

而我所做的事情,就是和我的合作者們一起,承繼我的先哲前輩們,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為國家和民族做的事情,我們也可以繼續向前,去找更多的縫隙,去做更多的小事,希望能夠讓中國教育變得更好一點點。

謝謝大家。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2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