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科學家驚人發現:土豆的媽媽是番茄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當你給薯條蘸上番茄醬時,可能不會想到,它倆的親緣關系其實相當親密。


7月31日,《細胞》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分中心,以下簡稱基因組所)研究員黃三文團隊聯合中外科學家完成的成果。他們發現,大約900萬年前,馬鈴薯從番茄的祖先進化而來。該研究系統揭示了茄屬馬鈴薯組的雜交起源、薯塊形成和輻射分化。

論文審稿人認為,這是古老種間雜交事件導致物種多樣性快速形成的重要實例。對於全球第三大主糧作物馬鈴薯來說,這是一項激動人心的研究,展示了薯塊如何由兩個親本譜系的等位基因組合形成,是雜交物種形成領域的新穎成果。


“這項研究是開創性的。”美國哈佛大學進化生物學教授James Mallet說,“它展示了雜交事件如何引發新器官的出現,甚至導致新物種的出現。”

親緣關系撲朔迷離的茄屬類群

實際上,馬鈴薯的果實和市場上備受歡迎的櫻桃番茄長得很像。分類學家把茄科茄屬中這兩類植物分別劃分到馬鈴薯組和番茄組。

茄屬中還有一類植物的地上部分整體都像馬鈴薯,也能產生地下莖,但不會結出薯塊,它們被劃分到類馬鈴薯組。

“從形態學上看,類馬鈴薯組一度被認為是馬鈴薯的直接祖先,是‘不結薯的馬鈴薯’。”論文通訊作者黃三文告訴《中國科學報》,而分子系統發育學研究卻發現,番茄組與馬鈴薯組的遺傳距離更近。於是,三者的親緣關系成了一個未解之謎。

2015年啟動的“優薯計劃”打算用二倍體育種替代四倍體育種,並用雜交種子替代傳統的薯塊繁殖,從而實現馬鈴薯產業的顛覆性創新。盡管黃三文團隊已經培育出第一個二倍體概念品種“優薯1號”,但要實現“優薯計劃”,必須解決雜交馬鈴薯的抗性問題。

“野生馬鈴薯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但人們對此研究不多。特別是馬鈴薯的起源問題,尚未解決。”論文第一作者、基因組所已畢業博士生張智洋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薯塊作為無性繁殖和營養儲存的核心器官,其形成機制是一個進化謎題。“在馬鈴薯物種的形成過程中,薯塊是怎麼來的?大家一直不清楚。”

而且,類馬鈴薯組只有3個種,都是生活在南美洲的野生物種。馬鈴薯組包含栽培馬鈴薯和107個野生種,番茄組包含栽培番茄和16個野生種。為何馬鈴薯組的物種數量明顯比另外兩個類群多、多樣性更豐富?這些問題也令人費解。


2022年前,張智洋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番茄,參與了番茄圖泛基因組研究工作。至於為何轉做馬鈴薯研究,他說“有一點偶然”。

那一年,他們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首次解析了二倍體野生馬鈴薯的泛基因組,研究了野生和栽培馬鈴薯的基因組進化和多樣性,找到了馬鈴薯結薯的關鍵基因IT1。

“馬鈴薯的IT1基因怎麼和類馬鈴薯那麼像呢?”這個問題在張智洋心裡揮之不去。

一次組會上,張智洋例行匯報研究進展,他“偶然”提及了該異常現象。“會後,黃老師叫住了我,認為這可能是馬鈴薯雜交起源的證據,是一個必須深入研究的問題。”


“想要找到證據不那麼容易,信號不明顯。”黃三文說,他們決定“放大”——對栽培馬鈴薯及野生種的101份基因組和349份重測序數據進行分析,相當於給所有馬鈴薯個體做“DNA親子鑒定”。

番茄是媽,類馬鈴薯是爸

物種的形成機制是生物學領域最吸引人的問題之一,也是最大的難題之一,達爾文稱其為“謎中之謎”。

除了變異積累,雜交也被視為物種形成的一種重要機制。雜種物種形成是指兩個親本物種通過雜交方式融合,進而快速形成新物種的過程。不同於變異積累,雜交通過融合不同親本的遺傳信息,快速產生大量遺傳組合,從而促進生態物種形成和適應性輻射進化。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雜交對於生物進化和物種大爆發的作用可能被低估了。

近年來,國內外研究人員發現這一現象廣泛存在於植物、昆蟲、魚類及鳥類中。2003年至今,《科學》《自然》等雜志分別報道了10余例雜交起源的物種,包括金絲猴、黑熊、海豹、蝴蝶、核桃、板栗等。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自然》發表了一項對非洲維多利亞湖慈鯛的研究成果。基因組研究表明,湖中大約500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慈鯛在短短1.5萬年間,通過不斷雜交實現了快速進化。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