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北大将全面取消绩点制,大学生不用"卷"成绩了?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于是乎,大学课程选择成为一种精于计算的理性选择,而实际上不过是一种精明的算计,也偏离了大学应有的发展轨道。


比如,绩点焦虑的学生千方百计地追求高分,课程作业越写越长,课堂展示越来越花里胡哨,形式大过内容。再如,大学生来听学术讲座,可能不是为了了解研究前沿,而不过是为绩点加分罢了。

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就谈到了美国大学的成绩膨胀带来的问题。他指出,“在如今的校园里,学生普遍以低质量功课换取老师的高评分。”这是因为,“平均GPA越高,分数贬值越厉害,用分数区分学生之间的素质差异也就变得更加困难,学生也就更没有动力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绩点焦虑反噬大学生

绩点制类似于企业管理流行的“强制分布法”,即必须要按照一定比例,将员工绩效分为优良差等档次,其中绩效差的员工面临调岗或裁员风险。这种刚性制度有助于打破“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做法,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士气,但也并非毫无副作用。

大学生“卷绩点”,并非什么新鲜事,近些年来却愈演愈烈,以至于反噬大学教育应有的价值。大学生为了绩点而忙得一塌糊涂,围绕绩点而展开激烈的竞争。但是,这样一种单向度的竞争,却并非高等教育所应有的样子。强化绩点的选拔作用,无异于将大学“高中化”,而大学课程考试也趋向于“高考化”。


大学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应该是千姿百态的。当高校将大学生的所有表现都通过绩点这样一种简单粗暴的指标来表征时,所有方面的表现都会黯然失色。在这样一种绩优主义的“指挥棒”下,大学生就像停不下来的陀螺一样旋转,却迷失了大学的方向。

比如有学生在课后反馈,她在我负责的一门课上的绩点不高,就可能导致满盘皆输,从而错失保研资格。可以说,围绕绩点而展开的竞争是残酷无情的,也是“锱铢必报”的计算与较量。但是,如果两个人的绩点相差无几,就因为小数点后面两位数的微小差距,而决定保研资格或其他机会,那么这本身就说明问题。


特别是北大(专题)清华等头部高校,入学选拔的都是高考成绩最好的一批学生。他们之间不分伯仲,也不应该硬性按照绩点来分个三六九等。如果强制要求教师在考查学生时,按照一个不容商量的优秀率来评分,就可能因为名不副实而导致事与愿违。



绩点也让大学生之间的关系难以融洽,因为学校通常设置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这使绩点成为一种相对成绩评定,一个人的成绩取决于其他人的平均成绩和分布状况。哪怕是人人高分,绩点也未必高。只有拉开分差,才能让高分获得高绩点。

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不平等和不公平问题也日益凸显。尚未准备好的大学生,还在懵懂之中,就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绩点大战。不少大学生直到快毕业了,还没有适应这样一种竞争格局,但为时已晚。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11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