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人民幣: 美元無誰能替 人民幣國際化路在何方?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美元,這個全球金融的“王者”,數十年來屹立不倒,縱使唱衰聲不絕於耳,仍主導著國際貿易與金融的命脈。人民幣,作為新興經濟體的貨幣代表,雖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卻面臨重重挑戰,難以撼動美元的霸權地位。經濟學家向松祚與時評人文昭深入剖析了美元為何歷久彌堅,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漫漫征途。他們從經濟、科技、金融市場與制度信用等層面,揭開美元霸權的秘密,並指出人民幣的未來方向。


美元霸權的三大支柱

自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美元作為全球主要貨幣以來,80多年間,美元不僅未如預言般崩潰,反而愈發穩固,成為全球最主要的儲備貨幣與結算貨幣。向松祚指出,美元的霸權地位並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三大核心支柱之上:


- 經濟與科技的絕對領先

美國經濟總量約30萬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一,遠超其他國家。向松祚強調,一國貨幣的強勢根植於其經濟規模,而美國的經濟實力無人能及。更重要的是,美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領先地位無可撼動。以人工智能為例,美國企業如谷歌、微軟和OpenAI主導全球技術發展,幾乎所有突破性進展均源自美國。文昭則認為,美國的科技生態系統由市場驅動,民間企業的創新活力遠超政府主導的模式,這使得美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始終扮演“大腦”角色。

例如,全球半導體、生物科技、航空航天等高科技產業的龍頭企業多集中於美國,這不僅帶動經濟增長,也強化了美元的全球接受度。向松祚質疑:“哪個國家的經濟與科技實力能超越美國?”在可預見的未來,沒有國家能在這一領域全面挑戰美國

- 金融市場的廣度與深度

美國資本市場的規模與成熟度是美元霸權的第二大支柱。向松祚指出,美國股票市場總市值超過60萬億美元,占全球一半以上;債券市場規模高達140萬億美元,遠超歐洲(約16-17萬億美元)與中國(約16-17萬億美元)。這種壓倒性優勢吸引全球資金源源不斷流入美國金融市場。

文昭進一步分析,美國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透明度及監管水平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了安全與信心。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與納斯達克(NASDAQ)不僅規模龐大,還擁有完善的交易機制與監管框架。相比之下,其他國家的金融市場在規模、流動性或透明度上均難以企及。向松祚強調:“全球的錢都往美國跑,哪個國家能取代這種吸引力?”

- 制度信用與全球支付體系

美元作為全球銀行間金融電信協會(SWIFT)系統的主要結算貨幣,支撐著國際貿易與金融交易的順暢運行。向松祚認為,美元的全球接受度來自於對美國政治穩定、法治健全及貨幣政策獨立性的信任。美國聯邦儲備系統(Fed)的獨立性尤為關鍵,法律規定總統無權直接幹預聯儲政策,這有效避免了貨幣政策被政治操縱。

文昭補充,美國的制度信用是美元的基石。全球投資者視美國為“財富的安全天堂”,這不僅因為其經濟實力,更因為其法律體系的公平性與透明度。例如,聯儲主席鮑威爾即使與總統川普政見不合,仍能獨立執行貨幣政策,這種制度設計確保了美元的長期穩定。向松祚強調:“美元的紙幣上寫著‘In God We Trust’,但真正讓人信任的是美國的制度。”

去美元化的空喊與現實困境

近年來,俄羅斯中國等國頻頻提出“去美元化”,試圖削弱美元的霸權地位。向松祚對此持懷疑態度,他反問:“哪個貨幣能取代美元?盧布、歐元、英鎊還是伊朗裡亞爾?”這些貨幣背後的國家在經濟規模、金融市場成熟度或制度信用上均無法與美國相提並論。文昭分析,川普時期發起的貿易戰與高關稅政策雖引發對美元地位的質疑,但美國的全球影響力與制度優勢使美元地位難以動搖。

向松祚指出,去美元化並非一廂情願的口號所能實現。美元的霸權地位不是某個領導人或國家的意志所能改變,而是由經濟、科技與制度的綜合實力支撐。文昭補充,全球貿易與金融交易高度依賴美元,即使部分國家嘗試使用其他貨幣結算,也難以撼動美元在SWIFT系統中的主導地位。例如,俄羅斯推廣盧布結算,但盧布的國際接受度低,難以成為主流。

人民幣國際化的挑戰

自2009年中國開始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使用以來,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一定進展。例如,人民幣已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且在部分“一帶一路”國家中用於貿易結算。然而,向松祚與文昭一致認為,人民幣要成為真正的國際貨幣,面臨多重挑戰。



- 資本管制與匯率市場化不足


人民幣尚未實現完全自由兌換,資本項目管制限制了其在國際市場的流動性。向松祚強調,貨幣國際化的前提是資本自由進出,而中國目前的資本管制與匯率非完全市場化成為重大障礙。文昭補充,國際投資者對人民幣的信心受限於資本管制的不可預測性,例如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後可能面臨資金撤出的限制,這降低了人民幣的吸引力。

- 金融市場不成熟

中國資本市場的監管水平與透明度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向松祚指出,中國股市與債市雖有一定規模,但與美國英國甚至香港、新加坡相比,監管水平與市場透明度仍需提升。文昭分析,中國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不足,且部分監管政策的不連續性讓國際投資者望而卻步。例如,A股市場的波動性較高,且外資參與受到一定限制,這使得人民幣難以成為全球資金配置的首選貨幣。

- 制度信用待提升

貨幣國際化的核心在於國家信用。向松祚認為,美國的法治環境、政策透明度及貨幣政策獨立性為美元提供了堅實支撐,而中國在這些領域的進步空間較大。文昭指出,國際投資者對一國貨幣的信任來自於其政治穩定、法治健全及政策的可預測性。中國目前的制度環境尚未完全滿足這些要求,例如資本市場的監管透明度與司法獨立性仍需加強。

全球影響力的差距


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經濟與科技,還包括文化、軍事與外交。向松祚強調,美國的全球產業鏈“大腦”地位使其成為全球經濟的中心,而中國雖在制造業與貿易領域表現出色,但在技術創新與全球規則制定方面仍需追趕。文昭補充,人民幣國際化需要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例如推動人民幣在國際組織與多邊貿易中的使用,但這需要長期努力。

美元的未來與人民幣的前景

向松祚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難以被撼動。美國經濟的活力源於市場與民間創新,而非僅靠政府推動。例如,美國的科技巨頭如蘋果、微軟與特斯拉的創新能力與政府無關,這種市場驅動的活力是美元強勢的深層原因。文昭補充,美國對全球經濟的多層次影響力,特別是在技術與金融領域的領先,確保美元的長期穩定。

對於人民幣,向松祚提出,國際化需循序漸進,關鍵在於以下幾方面:

提升金融市場監管水平:中國需將資本市場監管提升至國際水平,增強透明度與公平性,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

開放資本項目:逐步放寬資本管制,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增強其國際流動性。

強化制度信用:通過深化法治建設與政策透明度,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制度的信任。

擴大全球影響力: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貿易與金融中的使用。

文昭強調,人民幣國際化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制度與信用的競爭。中國需在硬實力(經濟與科技)與軟實力(制度與信用)上全面提升,方能縮小與美元的差距。

美元的霸權地位根植於美國的經濟規模、科技創新、金融市場成熟度及制度信用的綜合優勢,短期內無貨幣可取代。向松祚與文昭的分析顯示,美元的強勢並非僅靠貨幣本身,而是背後強大的國家實力與制度支撐。人民幣國際化雖取得進展,但受限於資本管制、金融市場不成熟及制度信用不足,挑戰美元的道路仍漫長。正如向松祚所言:“貨幣的地位是比較出來的。”中國若想推動人民幣成為全球貨幣,需在經濟、科技、制度與全球影響力上全面突破,這是一場長期的系統性競爭。



美元和人民幣(STR/AFP via Getty Images)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97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