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婚姻: 斯坦福揭婚姻真相:優質單身女更多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經濟學家說“我愛你”,實際是“我想與你共享消費互補性”。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蒂莫西·泰勒,在自己風靡全球的課程《出乎意料的經濟學》同名新書中提出——在這個世界上,經濟學家如何看待婚姻,並以某種方式將其轉變和塑造成一種經濟理論?

這並非要將浪漫消解殆盡,而是試圖用理性的透鏡,穿透“愛情”的迷霧,理解為何我們選擇結合、為何我們選擇分離、以及社會浪潮如何重塑了“婚姻”這艘古老航船的航線。




婚姻經濟學:從“我願意”到“值不值”的理性抉擇

經濟學家看待婚姻,如同分析任何一項重大人生決策:成本與收益的權衡。這聽起來冰冷,卻直指核心:

人為什麼要結婚? 因為人們認為,結婚比保持單身更好,或者現在結婚比以後結婚更劃算。

人為什麼要離婚? 因為人們認為,離婚比維持現狀更有利。

這套“成本-收益”框架,是理解龐大社會趨勢的基石。當我們放下個人浪漫的幻想,審視宏觀數據,便能撥開迷霧,看清婚姻形態百年變遷的脈絡:

結婚率:穩定的時代與下滑的曲線


1860-1980: 美國社會仿佛裝上了婚姻“穩定器”。盡管經歷大蕭條的寒流和二戰後士兵歸國的熱潮,波動起伏,但平均每年仍有約 1% 的成年人步入婚姻殿堂。這120年的“婚姻常態”,奠定了人們對“人人終將結婚”的預期。

1980s-至今: 這條穩定線陡然下墜。過去30年左右,美國每年僅有接近 0.5% 的成年人選擇結婚。結婚,從普遍的人生階段,變成了一個需要更多考量的“選項”。

離婚率:攀升的浪潮與退卻的暗流


1920s: 每千對夫婦中,每年約5對分道揚鑣。社會對離婚的束縛依然強大。

1940s: 數字悄然翻倍至10對。戰後(1945後)出現一個短暫高峰(約15對),隨後回落。

1960s-1970s: 風暴來臨。“無過錯離婚”理念席卷各州法律,離婚不再需要證明對方有錯。束縛的枷鎖一旦松動,離婚率如火箭般攀升。

1979年: 達到歷史峰值—— 每千對夫婦中,23對離婚! “一半婚姻終將破裂”的悲觀論調,正是源於這一代人的經歷。

2010年至今: 浪潮開始退卻。離婚率回落至約15對(每千對)。風暴並未平息,但勢頭已緩。

顛覆認知的婚姻“保質期”:只看峰值年份的離婚率,容易陷入恐慌。但經濟學家提醒我們,要看具體“婚姻隊列”的命運。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699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