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確診超3600例!直擊佛山基孔肯雅熱 患者疼得...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近期,廣東佛山市報告基孔肯雅熱本地疫情,引起不少網友的關注。


7月8日,廣東佛山市順德區監測發現一起境外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本地疫情。7月24日,佛山全市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3645例,均為輕症病例。新增450例,疫情仍處在高位平台期。廣州市疾控中心此前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提醒,廣州存在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風險。

基孔肯雅熱:由花斑蚊”叮咬傳播,“痛得彎腰”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人和人之間不直接傳播。“基孔肯雅”名稱來源於非洲土語,意為“痛得彎腰”,形象概括了其典型症狀:關節劇痛迫使患者直不起腰。 基孔肯雅熱最典型的三個症狀就是發熱、皮疹和關節疼痛,目前沒有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采取的都是對症治療,比如使用退燒、緩解疼痛的藥物。

記者探訪收治醫院——

患者感染後關節疼痛、發熱、出現大片皮疹

基孔肯雅熱的典型症狀是什麼?據醫生介紹,發熱、皮疹、關節痛,是感染基孔肯雅熱的典型症狀。

在病區現場,記者采訪了一名確診基孔肯雅熱病毒的女性患者。該名患者稱,她於7月19日下午在公司不慎被花蚊叮咬;當日下班回家後,她隱隱約約感到被叮咬處產生持續的痛癢,患處出現小紅點。次日下午三時許,該名患者發現自己的手腳出現皮疹,“我一開始以為是過敏,沒太注意,過了兩小時,皮疹范圍擴大。”她這時才引起警惕,“當時測了體溫,是37.5℃。”於是,她立即前往醫院就診,後確診為基孔肯雅病例。

該名患者還表示,在發熱過程中,還會伴有關節痛。據介紹,她當時發熱持續了約一天,而隨著治療起效,發熱症狀褪去,她身上的皮疹和關節痛逐漸消退或減弱。目前,她的病情已趨於穩定,待檢測結果變為陰性、經醫生評判後即可出院。



樂從醫院感染科病區,一位新入院患者身上的紅疹

感染者講述疼得“完全無法下地行走”

在樂從醫院治療的韋女士向記者表示,她大概在7月21日開始感覺到手麻和關節痛,一開始以為沒什麼事,但從7月22日開始感覺變得嚴重,“完全無法下地行走!”韋女士的老公,也在當天感覺到渾身骨頭痛。經過1天治療後,7月23日,韋女士感覺症狀得到緩解,關節松一點,皮膚還有一點瘙癢,但下肢按下去還有一點麻麻的痛感。

韋女士懷疑,此次感染很可能與居住環境有關——她家所在的商品樓樓頂,近期由物管清理掉一批堆積垃圾,那裡可能是蚊蟲滋生的樂園。經過此次患病,韋女士希望提醒街坊家中一定要做好防蚊措施。

關注疫情趨勢——

基孔肯雅熱已在119個國家和地區出現 世衛:防范疫情暴發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22日就蚊媒傳播疾病基孔肯雅熱發出警報,提醒各國做好應對准備,避免疫情大規模暴發。

目前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發現基孔肯雅病毒傳播情況,約550萬人面臨這種蚊媒病毒的風險,而且可能出現大范圍疫情,給衛生系統帶來壓力。據阿爾瓦雷斯介紹,大約20年前,基孔肯雅熱疫情曾在印度(专题)洋區域大規模暴發,影響約50萬人。感染者大多出現高燒、關節疼痛、疲勞等急性症狀,極少情況下可能死亡。





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段蕾蕾在發布會上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疾控中心:沒有人傳人跡象 要迅速開展滅蚊行動

7月23日,在國家衛健委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段蕾蕾介紹,基孔肯雅熱可防可控可治,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沒有人傳人跡象。臨床表現為發熱、關節痛等。有疫情的地方要迅速開展滅蚊行動,降低密度。

“建議公眾做好個人防護。”段蕾蕾說,白天外出時建議穿著淺色的長袖衣褲,如果有裸露的皮膚要塗抹含避蚊胺和避蚊酯的驅蚊產品驅蚊,避免在樹蔭和草叢等蚊蟲密集的地方長時間停留。家中可安裝紗門和紗窗,晚上睡覺時可使用蚊帳,必要的時候要配合電蚊拍和蚊香液滅蚊。

北京疾控提醒:偶有境外輸入病例 專家:基孔肯雅熱疫情易造成跨省傳播

22日,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預防基孔肯雅熱健康提示:基孔肯雅熱,主要流行於東南亞、南亞和非洲地區,通過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叮咬傳播,無人傳人的證據。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得持久的免疫力。目前,北京市偶有境外輸入病例,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病例輸入的風險持續存在。


疾控專家介紹,傳染病防控的三個關鍵環節是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在控制傳染源方面,主要是病例的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目前,佛山市的醫療機構在患者核酸檢測陽性當天,就在中國疾控中心的網絡直報系統填報,填報後區、市、省三級在2小時內可以完成審核。珠三角地區城市之間人口和貨物往來流動性大,容易造成跨區域甚至跨省傳播,專家建議應加強區域間的數據和信息共享以及跨區域預警機制。



樂從鎮,工作人員進行滅蚊工作

疫情防控面臨哪些困難——

南方省份伊蚊密度高,適應能力極強

國家疾控局赴佛山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郭玉紅表示,伊蚊可以叮咬多個人同時獲得傳播,這也是目前基孔肯雅熱防控具有一定困難的原因之一。

基孔肯雅熱傳染源為患者、隱性感染者以及非人靈長類動物。伊蚊在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動物後,病毒在蚊蟲體內繁殖,並到達唾液腺內增殖復制,經過2到10天的外潛伏期,再次叮咬健康人,從而完成傳播。蚊體內的病毒可以存活較長時間、甚至終生帶毒。

專家表示,目前,傳播基孔肯雅熱的白紋伊蚊在我國南起海南島、北至遼寧南部均有分布,但北方冬季寒冷,蚊蟲無法越冬,且密度較低。而廣東、海南等南方省份伊蚊密度高,且全年活躍,為病毒傳播提供了溫床。這類蚊子適應能力極強,能在各類小型積水容器(如花盆、輪胎、瓶罐)中孳生。廣東氣候溫暖潮濕,尤其雨季積水多,為蚊蟲繁殖提供了“理想”環境。盡管疾控部門強調“清除積水” 是核心之一,但城中村、建築工地等復雜環境的積水清理難以徹底,且蚊蟲殺滅後易反彈。


此外,傳統化學殺蟲劑在高溫下效果可能打折扣,而國外采用的沃爾巴克氏菌技術(通過雄蚊絕育降低種群數量)應用范圍有限,科技手段普及不足。





工作人員進行滅蚊工作

工作重點是切斷社區傳播和疫情外溢

不僅如此,廣東作為經濟開放前沿,國際交流頻繁,輸入性病例風險相對較高。珠三角地區城市之間人口和貨物往來流動性大,容易造成跨區域甚至跨省傳播。疾控部門以及專家評估認為,目前佛山市的基孔肯雅熱疫情防控正處於關鍵時期,下一步工作的重點是切斷社區傳播和疫情外溢。

就此次佛山出現的疫情,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盧洪洲表示,基孔肯雅熱患者常見症狀包括突發高熱、嚴重的關節痛、皮疹、結膜炎以及肌肉疼痛,不過大家不用過於恐慌,基孔肯雅熱屬於自限性疾病,感染後大多能自然康復。他提到,控制蚊蟲密度是預防這種疾病最重要的措施。如果家裡養了花,花盆裡有積水,就要及時翻盆倒罐,清除蚊蟲孳生地。其次,可以用蚊帳等物理隔斷進行保護,還可以使用驅蚊劑、穿著長袖衣物等方法防止蚊蟲叮咬。社區也可以進一步開展動員,通過環境整治清理孳生地來阻止伊蚊幼蟲產生。

盧洪洲還建議,一旦出現可疑症狀,要主動去醫院就診。目前大多醫院都有基孔肯雅熱檢測試劑,臨床醫生也要警惕該疾病,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盡早把可能的病人“兜住”,避免疾病進一步傳播。



萬水春醫生

醫生提醒——

發熱皮疹關節痛,有任一症狀均應就醫

樂從醫院感染科主任林群表示,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途徑和登革熱相似,主要是蚊子通過叮咬將病人體內的病毒帶出,然後再傳播給其他人,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更短一些一般是12天。滅蚊,用蚊帳隔離病人,是防止病毒從病區傳播出去的最有效途徑。

林群介紹,目前沒有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采取的都是對症治療,比如使用退燒、緩解疼痛、止癢的藥物。基孔肯雅熱的病程一般是5到7天,有些病人病發2、3天後才來醫院,治療2、3天後,症狀明顯好轉、消失或核酸檢測陰性後,就可以出院。“目前樂從醫院收治的病人均為輕症,已有近300人治愈出院。公眾對於這個病毒的危害不必過度擔心。

順德區第三人民醫院呼吸感染科主任萬水春介紹說,目前,該院每日新增300張病床用於收治基孔肯雅熱患者。“發熱、皮疹、關節痛,是感染基孔肯雅熱的典型症狀,但有些患者可能是三個症狀都有,也有可能只有其中兩個,但目前所有患者均為輕症,沒有出現重症。”

對此,萬醫生建議,若患者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三個症狀的任何一個,均應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檢查、治療,排除相關疾病風險。他表示,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感染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在3到12天,大部分病人的病毒潛伏期不到7天,防蚊依然是預防基孔肯雅熱最有效的措施,“該病毒是通過花蚊傳播,只要不被蚊蟲叮咬,就不會被感染。”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