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为了逃避高额学贷 美国年轻人纷纷开始跑路海外了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学生贷款违约者的社群主页,置顶着一则名为“Student Loan Default: The Guide(学生贷款违约:指南)”的资源帖,近两万字的实操指南,教人如何合法拖欠、如何转移资产、如何在不同州规避追债,还列上了术语表和风险评级。


它总结了几十种策略,比如等私人贷款时效失效后低价和解,或者“跑路”到海外重启人生:只要在国外年收入低于约10万美元,就可通过“海外收入免税条款”将美国应税收入报为0,从而合法实现联邦贷款的0元还款。信用评分不跨国,私人贷款公司也无法追讨。

在这个语境中,“违约”已不再是某种道德污点,而被视为一种“strategic default(策略性违约)”。人们试图为这种绝望状态赋予一点理性意味——不是因为他们不负责任,而是因为,这个系统让他们无论怎么努力,都看不到尽头。


过去几十年里,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去公共化”转型。各州持续削减拨款,大学为填补缺口大幅提高学费,学生和家庭承担的成本不断上升。

这一变化并不孤立。在医疗、住房、退休等领域,同样的逻辑也在发生作用:政府退场,市场接管,个体埋单。贷款因此变得无处不在,而还款却越来越艰难。

对于年轻人来说,学费上涨远远跑赢了通货膨胀,而收入的增长却停滞不前——这让“投资教育”的神话开始裂开。

更糟的是,在美国银行业游说的长期推动下,学贷无法通过破产清除,也很难再融资重组。哪怕一辈子都在还款,也未必能摆脱债务阴影。即便退休,政府也有权从社会保障金中扣除债务余额。

不满与愤怒在积聚,而金融业的影响力却在持续增长。

这种争议在2022年8月达到了高潮。当时,拜登政府宣布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学生债务减免政策,承诺为4000多万名贷款人减免1万至2万美元的债务。



拜登政府学生贷款减免计划


这项计划曾被视为解决系统性债务不公的开始,但很快便遭遇政治和司法上的激烈反对。2023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正式裁定该政策无效,改革的窗口,就此关闭。

今年7月,问题雪上加霜。特朗普重新推动的“大而美法案”顺利通过。新法案将对联邦学生贷款计划进行大规模缩减,其中部分条款将于8月1日起正式生效。

多个独立机构分析指出,这些变化可能迫使更多学生转向私人贷款机构求助。

有尊严的生活


美国,背负债务不是意外,而是一种常态。

上大学、看病、生孩子、搬家、开车——几乎所有关于“好好生活”的想象,都以贷款为前提。学生贷款只是“日常生活金融化”中的一环。

在这种体系中,责任是叙事的核心。“理性投资”“个人责任”“按约还款”,这些看似中性的词汇,构成了一整套道德叙事,塑造出一种结构性的幻觉:每个人都在自由市场中作出选择,而后为选择负责。

更深层的道德规训,则藏在日常信用体系之中。

美国,由私人公司FICO主导的信用评分,被广泛用于贷款、租房保险,甚至求职筛选。它被视为衡量“财务美德”的标准,也在重塑社会对“可靠”与“自律”的理解。

然而,这套评分机制并不奖励“量入为出”,反而偏好“负债有术”:持卡越多、贷款种类越杂,只要按时还款,分数就越高。哪怕每月只还最低额度、长期被高息套牢,也无妨;但一旦延迟还款超过30天,分数就可能大幅下滑。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