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爱女叙事下,我们如何想象"姐妹情谊"?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在古装剧对女性友谊的塑造中,一定需要兼顾时代背景和现代精神,因此,需要平衡好叙事的“真实感”与“寓言性”之间的张力。现代剧的优势在于可直接调用职场性骚扰、生育焦虑等当代议题构建冲突,而古装剧必须将同类困境转译为符合历史语境的隐喻。真正的突破需要认真思考女性在中国古代空间中生存的可能性,并赋予其积极生活的合理性,唯有如此,“爱女叙事”才能避免沦为套路。


古装剧姐妹情的一种可能基底:

谦逊与平等


在创作层面,古装剧的女性情谊面临着隐喻匮乏、语境失真等困境;也正是这些限制反而激发出中式姐妹情独有的表达方式。在浪漫与现实之间,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联结不必依赖宏大叙事,而是以细腻、克制的方式流露。而且这些表达早已展现于荧幕,构成了对主流女性叙事的重要补充。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中式女性友谊较少地强调“竞争”所带来的坦诚相对。与西方叙事偏好“友敌”结构不同,中式女性友谊更强调在权力夹缝中的谦让与共情,更多地展现“两小无猜”或“日久情深”类型的友谊。也就是说,在中式女性友谊的构建中,“谦逊”与“平等”这两种品质被赋予了更宽广的表现空间。

中国古代对男性友谊的描绘相较于对女性友谊构建而言,显得更为丰富和成熟,经典文学典范有“高山流水觅知音”,愿同生共死的“桃园结义”等。“结拜兄弟”这一友情模式所蕴含悲壮感情极为引人注目。当他们激情澎湃地一同喊出“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时,营造出了一种戏剧化的壮烈氛围——友谊围绕着共面死亡的决心展开,伴随着对动荡人际关系的坚定承诺。仔细想想,这种友谊模式的前提或许正是对人际关系的不信任感。当人际关系被视为外在的且难以自主控制的存在,才需要通过一系列庄重而略显荒谬的仪式,确认和加深彼此间的纽带。


与此相对照的是女性对友谊的感知和体验,她们对人际关系的体验似乎带有一种直观的信任感。女性友谊更多是基于“感”,并沉浸在这种平等真诚的体验之中,而非刻意去“证明”它。她们关心对方的真实生活,希望彼此能够“好好活着”,而非追求“共赴死亡”的崇高理念。因此,友谊并不宏大或壮烈,而更加日常且真挚。




《步步惊心》剧照。

在女性友谊中,所谓的“自然”的“平等真挚”之感,并非单纯由生理特征决定。其实,这更可能是源自权力关系对个人的深远影响。比如《步步惊心》以女性视角提供了对此的独特想象和解释:穿越进入贵族小姐马尔泰·若曦身体中的现代女性张晓,并未经历过封建等级权的异化,所以面对将她视作敌人的明玉,能够坦荡地以直报怨。随后,又因为“同为女性,婚嫁不能自主”而萌生共情,举重若轻地帮助明玉争取爱情。这种“真情之谊”的起点蕴含着柔韧的勇敢和谦让——勇敢使双方成为平等的主体而非主仆;谦让则能化解彼此的矛盾,这是经历了权力下位锤炼的属于女性的柔软灵活的姿态。

同时,若曦对待处于权力下位的玉檀时,展现出一种自我约束。她以“平等”约束自己,抵御权力的侵蚀。这种“真情之谊”植根于“信任”,本真的信任超越工具理性,是直接感受他人存在的善意。她们“不假思索”地希望照顾彼此,倾听对方的目标、思考对方的幸福,并进行深入的谈话和严肃的努力。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