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伊总统专车因掺水油抛锚背后:经济危机与派系交锋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伊朗务实派和温和派人士警告不要将伊朗人民视为“第五纵队”,相反,他们呼吁重新审视伊朗领导层与本国公民的互动方式。总统高级顾问、前政府发言人阿里·拉比埃敦促国家媒体为“所有热爱伊朗的人”开放讨论空间。


一段时间之内,伊朗精英阶层内部和不同派别的媒体对于战争及国内局势的反思以及激烈争论显着增多。7月8日,伊朗改革派新闻网站Aftabnews刊发了180名有改革倾向的伊朗学者、经济学家,包括前总统鲁哈尼政府(温和保守派)时期的官员发布的联合声明,称这场战争是“一个代价高昂的提醒”,提醒人们伊朗治理的失败,并警告说,强硬派正在煽动敌意,冲突将给伊朗带来“灾难性后果”。

该声明敦促佩泽希齐扬与美国欧洲进行谈判,以防止再次发生冲突并“维护伊朗的领土完整”,此外,他们还呼吁现任政府修改财政政策并打击腐败,以恢复公众信任。


伊朗核科学家、前议员艾哈迈德·希尔扎德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他呼吁采取更具包容性的方式,以调和在很大程度上被疏远的民众。“我们需要回归人民,确保他们在治理中参与合作。他们必须能够将政府视为自己的政府。”希尔扎德在改革派日报《阿尔曼·梅利》上撰文写道。

《金融时报》16日的文章认为,伊朗改革派不仅寻求影响外交关系,还寻求在国内进行彻底改革。

匈牙利布达佩斯考文纽斯高等研究院(CIAS)当代亚洲研究中心教授拉斯洛·契斯曼近日观察认为,早在此次军事冲突之前,伊朗领导层已经面临其历史上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之一。

“近年来,伊朗社会日益分裂。”他和同事在7月15日发布于“地缘政治监测网站”的国别局势分析报告中写道,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能源危机,这个拥有世界最大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国家已开始每天停电两小时。与许多阿拉伯国家一样,伊朗试图通过补贴基本食品来维持社会稳定。

《经济学人》在“十二日战争”后聚焦“伊朗战时经济的内部”,提供了一组战前已然“岌岌可危”的经济数据:十分之六的适龄劳动人口失业;物价在过年上涨了35%;约18%人口生活在世界银行的贫困线以下;尽管伊朗天然气和石油出口大国,但官员们不得不燃烧低品级的炼油副产品——重油(mazut)来维持生计。

“强硬派既没有提供任何前进的方向,也缺乏公众支持。”《金融时报》引述伊朗改革派分析人士赛义德·雷拉兹的话批评道,“他们主要担心的不是意识形态,而是被排除在未来的任何美国协议之外。”


政治变化已现,走向更军事化和孤立?

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的法尔斯通讯社11日驳斥了呼吁改革的“180人声明”,称其“政治上幼稚”且不过是“失败策略的重复”,声言美国已经被证明“不值得信任”,外交只会导致单方面的让步。

同日,一名伊朗议员表示,由116名议员签署的一项法案要求政府为以伊战争后伊朗安全部队拨付更多资金。


奥巴马政府时期参与伊核问题谈判的美国资深外交官艾伦·艾尔日前在一场线上研讨会上研判认为,最近的武装冲突可能会增强伊朗政权内部强硬派的力量,并提醒说,改革派只是“发挥着边缘性作用”。

她认为,尽管以伊冲突之后“政治变化”已经出现了,但结果“可能会使现政权更加军事化、孤立和以安全为重”,这与包括总统在内的改革派系将获得影响力的预期相反。

伊朗现政权没有立即改变的迹象,军事指挥官和政界人士仍然公开宣誓效忠(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她认为,伊斯兰革命卫队仍将在伊朗接下来的权力架构及潜在的变更过程中发挥实质性作用。

在不同派系间裂痕日益加剧之际,86岁的哈梅内伊7月16日再度露面,强调了国家团结对于稳定政权至关重要。他当天在会见司法部门官员时赞扬了伊朗人民对最近战争的应对,并强调了具有不同宗教信仰和对立政治观点的人们必须团结起来“保卫伊朗和政权”。

“侵略者的计划是通过锁定伊朗关键人物和敏感设施,来削弱国家体制。”哈梅内伊在讲话中直指以色列在“十二日战争”中发动的袭击目标,旨在“煽动骚乱,并促使民众走上街头推翻(伊斯兰共和国)体制”。

哈梅内伊告诫伊朗官员不要发起“不必要的批评”和争论小问题。他说,伊朗外交官和军方在未来的道路上应“谨慎而精准”。“无论我们进入外交领域还是军事领域……我们都将以强势姿态进入。”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7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2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