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網友痛哭:出國十年 我竟成了父母的客人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這位網友說出了很多人回國後的真實感受。即使在家人身邊,假期的自由感也會被“回歸父母期待”的壓力所吞噬。每年回去,本來是為了解壓,反而成了身體與心理的雙重負擔。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到不了的地方叫遠方。”

另一位網友的話觸動了很多人的心,回不去的地方總是那麼深刻,無法再次融入的地方卻讓人心生無奈。對於很多長時間在外的人來說,家似乎成了一個充滿矛盾的空間。我們渴望回到那個熟悉的地方,但在回到那個地方時,又無法找到曾經的“歸屬感”。


很多網友都提到,雖然父母和家鄉都在身邊,但自己卻總是覺得“有點不對勁”。這不僅僅是因為父母還是將我們視為那個小孩子,而是因為我們自己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依賴家的孩子。隨著自己逐漸獨立,回國時總會有種深深的疏離感,仿佛自己變成了家裡的一位“外來者”。這讓我們開始反思,我們到底從哪裡來,是否還能夠真正找到自己的“家”?

有網友表示:“出國十二年,現在真的是哪裡都可以待,哪裡都像家,卻又哪裡都不完全是家。”


這句話讓許多人產生了共鳴。我們雖然在不同的地方生活,但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根”。家,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地點,而是一種情感的歸屬。


這些網友的評論揭示了一個普遍的現象——即便回到家鄉,依然感到一種陌生感和疏離感。很多人在長時間的異國生活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立生活模式,回國時,不僅要面對父母的期待,還要適應與父母之間那種“無法融合”的生活節奏。

或許我們已經不再是曾經的那個依賴父母的孩子,而父母也無法完全理解我們已經成長為獨立個體的事實。家,漸漸不再是那個安慰的港灣,而變成了一個矛盾的場域——既想回去,但又找不到歸屬感。對於許多出國生活多年的我們來說,回國變得不再像過去那麼簡單,反而多了一些復雜的情感。

回國,本應是與家人團聚的時光,但對許多漂泊在外的人來說,回國的意義早已發生了變化。是回到家裡,還是回到曾經的自己?這是每個出國多年的“異鄉人”都可能面臨的心靈困惑。是時候重新思考,我們真正的“家”在哪裡?是父母的身邊,還是我們自己已經建立的生活空間?這個問題,或許是每個在外漂泊的人的共同困惑。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8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