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研究:每周做噩夢的人 早逝幾率是常人三倍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從噩夢中驚醒時,心跳如鼓,可能只是表象。一項令人不安的新研究指出,頻繁做噩夢的成年人,死於75歲前的幾率幾乎是一般人的三倍。


這項尚未經過同行評審的研究,由美國多個長期追蹤項目匯總得出,涵蓋了超過4000名年齡在26到74歲之間的參與者。研究開始時,他們記錄了自己失眠或被噩夢驚醒的頻率。接下來的18年內,共有227人早逝。

研究者排除了年齡、性別、心理健康、吸煙與體重等常見風險因素後發現,即便如此,那些每周做噩夢的人,早死幾率仍是其他人的近三倍。這個風險程度,與重度吸煙相當。


為了深入了解這一關聯,研究團隊還分析了被稱為“表觀遺傳時鍾”的三種DNA生物標記系統,它們可以評估身體的實際老化程度。結果顯示,頻繁做噩夢的人,在DunedinPACE、GrimAge和PhenoAge三項測量中,生物年齡都比實際年齡更老。

這意味著,頻繁做噩夢的人不僅精神上受到折磨,連細胞都在悄然加速衰老。研究估算,這種“快速老化”可解釋噩夢與早死之間約39%的關聯,也就是說,催生噩夢的原因,或許也正驅使細胞走向終點。

但噩夢究竟如何滲透到基因層面?這要從它發生的“快速眼動睡眠期”說起。這個階段大腦異常活躍,而肌肉則幾乎完全癱瘓。然而,體內壓力激素卻可能像清醒時一樣迅猛升高。若這種激活的“戰斗或逃跑反應”一夜又一夜重復,身體就會長期處於“警戒”狀態。

這種持續性壓力會損害健康,引發慢性炎症,提高血壓,加速端粒磨損,從而推動衰老。同時,噩夢驚醒也會打斷深度睡眠,擾亂細胞修復和廢物清除的過程。長期的壓力與睡眠中斷,或許正是加速身體衰老的罪魁禍首。

實際上,把噩夢視為疾病前兆的說法並非首次出現。早前研究發現,每周做噩夢的成年人,幾年後更易患上帕金森病或癡呆,甚至在白天症狀尚未顯現前就已埋下隱患。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負責做夢的大腦區域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早期受損區域存在重疊,換言之,噩夢或許就是大腦疾病發出的信號燈。


令人警惕的是,噩夢其實並不罕見。大約5%的成年人每周至少做一次噩夢,還有12.5%每月一次。而好消息是,噩夢雖然常見,但並非無法幹預。

從認知行為療法、想象重構訓練(在清醒時重寫噩夢劇情)到調節睡眠環境——比如保持臥室涼爽、黑暗、不使用電子屏幕——都有助於減少噩夢發生頻率。

不過,這項研究仍有不少限制。例如它依賴參與者自報夢境,很難准確區分“壞夢”與“真正的噩夢”。再如,樣本群體以白人美國人為主,是否適用於其他人群尚不可知。更關鍵的是,研究中的生物年齡只測量了一次,無法確定若治療噩夢是否會減緩老化。


此外,這項研究目前只在學術會議上以摘要形式公開,尚未通過正式的同行評審。



(示意圖)

盡管如此,它仍具有一定說服力。研究采用了多個獨立樣本,追蹤多年,並使用官方死亡記錄而非自報數據,因此不能輕易歸為偶然結果。

如果未來有更多研究重現這一發現,也許醫生會在日常體檢中,不只是量血壓、查膽固醇,也會認真問一句:“你最近常做噩夢嗎?”

畢竟,減輕噩夢的幹預手段並不復雜,成本低,無需藥物。它們既能延長壽命,也能提升睡眠質量,是我們不能忽視的一條公共健康捷徑。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