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深夜八卦: 富豪险坠机 想开了 亿万家产给20位亲友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2014年1月,卡尔·巴尼从内华达州起飞,航班正在4千米高度巡航,巴尼想着接下来的会议,外面的夜空一片晴朗。


突然,飞机颠簸了一下,紧接着巴尼感到突如其来的失重,机上广播传来,说发动机出现了故障,巴尼明白了:飞机正在自由落体。

他想到自己恐怕再也没有机会参加那个会议了,接着又觉得现在再纠结这个好像有些好笑:“我要死了。”


很奇怪,巴尼并没有感到太多害怕,眼前也没闪过什么走马灯。

相反,他想到了自己最近更新的遗嘱,以及即将获得他亿万美元遗产的20位亲人朋友。

想象着他们收到巨款的表情,巴尼只觉得欣喜、平静。

唯一遗憾的是,他不能亲眼见证他们的快乐了。

就这样,巴尼做好了赴死的准备——然而坠机并没有发生,约莫几十秒后,机长成功控制住了飞行姿态,他活了下来。

与死神擦肩而过后,巴尼的想法有所转变:他不想再等到去世后再把家产捐掉了。他要亲眼看着亲人朋友拿到这笔钱,改变他们的人生。

巴尼1941年出生于英国,彼时英国仍在实行战后配给制。他记得小时候吃饭,每个人都会把盘子舔得干干净净,因为每个人都穷得叮当响。

不过这对他来说已经是遥远的回忆了,如今的巴尼住在加州(专题)太平洋沿岸的海景豪宅中,钱早已成了一个没什么意义的数字,他很久很久没体会过舔盘子的欲望了。



(巴尼的豪宅

巴尼17岁离开英国,一路搭车抵达澳洲时,兜里只剩下86镑3先令。三年后,怀揣着环游世界的梦想,他又来到了美国,这次全副身家则只有100美元。

接下来20年,巴尼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先是在房地产行业赚了不少钱,而后在39岁进入教育管理行业,从零开始建立了一个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私立大学网络。

60多岁时,他彻底通关了财富的游戏,来到了“人生真是寂寞如雪”的阶段。那时的他过着你想象中老富豪的生活:晒成小麦色的皮肤、浓密的白发、考究的西装、完全不符合其年龄的体态、讲话精准周到,有礼且务实。

他不可避免地想到:“我很富有了,现在该做什么?”

“我的财富变成了一个问题,虽然很多人肯定会想要这个问题。我不是什么大佬,不喜欢私人飞机和游艇,也不想把钱随意挥霍掉。”



(现年84岁的巴尼)



巴尼没有孩子,因此除了捐赠给他在乎的事业外,他很少考虑其他选项。

在过去20年中,他捐掉的钱比自己花的更多。

因此,巴尼立下一份遗嘱,将大部分钱都留给了他在乎的20个人。至于为什么,他表示:“很多人会说,我要把钱捐给医院、教堂或某个大慈善机构,但我觉得这是错的,因为我们都必须依靠很多很多帮助才能变得成功和富有。”

“我最终列了一份清单,上面列举了以各种方式为我的生活做出贡献的人,并拨出一定数额的钱,我认为这些钱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如果我忽视了他们,那是不公平的。”

就这样,这份遗嘱一直萦绕在巴尼脑海深处,直到2014年险些坠机身亡。

在那之后,他立刻咨询了自己的财务顾问和律师,想把“遗赠”改成“预赠”。

起初,所有人都不同意巴尼这样做,担心人活着的时候给朋友这么多钱会使感情变质。退一步说,万一他以后生病需要钱怎么办?

但最终巴尼还是这么做了,他刻意在预赠条款中加了一项条件:必须在五年内将这笔钱花完,而且绝对不许挥霍,只能用于提升各自的幸福。

他开始一个接一个地邀请亲人朋友来家里吃饭,宣布这个消息。

2020年12月,巴尼首先邀请了他20年的老员工科林及其妻子瑞秋(均为化名)。后来科林回忆道:“邀请函至少一个月前就发出了,用词故意很模糊,我以为他要么打算告诉我他要死了,要么就是宣布他要结婚了(笑)。”

席间,巴尼慢慢将话题引导至“幸福”,甜点时又聊到正题,对科林说他对自己有多么重要,以至于将他放进了遗嘱......一席话说得感人至深,科林不禁流下眼泪。

尽管做好了准备,但听完这些话,科林心里还是一沉:巴尼恐怕是真要死了,不然说这些干嘛?

然而巴尼话锋一转,说:“所以,我打算提前送你们XXX美元(具体数额不知,科林只透露是6位数)。”

科林怎么都没想到话题还能这么转折,他跟妻子瑞秋面面相觑,终于确认巴尼并不是要死了,接着双双激动起来。瑞秋热泪盈眶,不住地重复“谢谢”。

巴尼紧接着解释了附加条款:这笔钱绝不能用于还债、付账,只能纯粹地投资于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东西,五年内就要花完。

为此,巴尼还会为他们配备一位幸福教练和财务顾问,前者帮忙认清他们的幸福来源,后者帮助规划支出。

一旦计划准备万全,不需要征得巴尼同意,他会立刻汇款。

东西太多,很难一下子接受。

科林想了很多:“他的想法是非常具体的,从来没有人给过我1000块,遑论这么多钱呢。我立刻想到这么多钱可以买什么,如果没想反而是撒谎了。但是,我感觉自己什么也没做,配不上这笔钱。如果他去世了,那还算容易,但我仍在为他工作,我担心我们的关系会出现巨大的不平等。”

没想到巴尼连这个也考虑到了,他解释说:“这绝不能以任何方式影响到我们的关系。今后你不必把我当成朋友,不必告诉我你怎么花钱,不必给我发你们度假的照片。如果你愿意,当我死了也没关系。”

接下来的几周内,科林和瑞秋制定了“幸福计划”,接着翻修了他们的湖边小屋、安了个热水浴缸,买了辆越野车,在健身房请了教练,坐游轮去了日本(专题)和韩国,钱的事情谁都没告诉。


五年过去,这笔钱已经按照巴尼的要求花光了。

现在想起来,科林觉得最有意义的部分不是钱:

“最有趣的其实是,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思考我们共同的价值观,我们每周都在谈论这件事。”

“此外,这也让我明白了巴尼有多在乎我们,让我们和他的关系更近了。如果他去世才留下这笔钱,很多话就没法说了。”

对于巴尼的老朋友阿舍尔和凯瑟琳来说,这笔钱则很难接受。

四年前的一个晚上,这对夫妇在巴尼家做客时接到电话,说他们女儿出了车祸,一名醉酒司机撞了她,人当场去世。更糟的是,她还怀着孕。

巴尼亲眼见证了一切,朋友的生活在他眼前被摧毁。



在那之后,阿舍尔和凯瑟琳的状态一直很消沉,巴尼希望帮他们做点什么。

四年后,又是在餐桌上,他披露了自己的计划,说要给他们数倍于6位数的金额。

阿舍尔立刻就不情愿了:“我第一个念头是,这既不是挣来的,也不是应得的。我们的关系不应该包含这个。我担心感情会变质,拒绝了,看得出来巴尼很失望。”

他建议他们考虑一下,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他们确实想通了。

凯瑟琳回忆说:“我告诉阿舍尔,如果有人在你生日那天给你50美元,你一定会接受。这次也一样,一份礼物,只是多了好几个零,因为巴尼就有好多个零。”

最终,阿舍尔转变了想法:“如果他去世了,遗嘱里的钱我是会接受的。如今他还活着,还能看到我们靠这笔钱成长,为什么不呢?”


自失去女儿后,这对夫妻几乎已经忘了“幸福”是什么感觉,但在幸福教练的帮助下,他们决定用这笔钱来重新开始。

“经济上,我们还算宽裕,”阿舍尔说,因此这笔钱感觉更像“红包”,“我们买了辆更好的车,飞头等舱,住豪华酒店。徒步攀登乞力马扎罗,还做了全面的健康检查。”

除了新车实在瞒不住以外,其他事情都没人知道,不过他们也把其中一部分捐给了一位需要钱的亲属。

但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一位生活教练,他们花钱请了教练一年半,这是他们此前从未投资过的东西,而效果是显着的——这对夫妇一致认为,教练的指导给了他们希望和意义,让他们重新学会了生活。

“这全部的经历告诉我们,虽然有些乌云永远不会消散,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开出花来。”

就这样,巴尼连续开了20场晚宴,每顿都遵循同样的套路:席间聊到幸福的话题,甜点时揭晓真相。20位受益人包括他多年的行政助理、管家、员工、朋友......

他们大多不算穷,也谈不上富有,仅有一位经济比较困难,还有一位前员工患了癌症,这笔钱成了救命钱。

巴尼没有透露他总共捐出了多少钱,只说他计算了自己的支出,加上通货膨胀,再留一部分钱用于未来医疗。

用他的话说,就是“为自己留足了钱,剩下的可用于其他事务”。



(巴尼)

每个受益人拿到的金额都不一样,巴尼的原则是,确保其金额能给人带来幸福,但又不至于给他们太大压力:“我想把这事做好,那确实是很多钱,可能比他们这辈子赚得都多,而且也很突然。”

而且对每位受益人,巴尼都详细解释了给他们钱的具体原因,他不希望对方不舒服:“你还记得那次你为我做了XXX,为我挺身而出吗?如果没有你的帮助,我不会有今天,不会成功。”

“通常,大家的反应都是,‘哦,那根本没什么’,好像他们做的事不值得这么多钱。经济上说,确实;但这不是经济的事。”

巴尼如此看重“幸福”并非偶然。

他的网站上有一句口号,“因其善而爱善(love of the good for being good)”。





(巴尼的网站)

他的人生哲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安·兰德和亚里士多德,前者提出了“客观主义”,认为个人幸福即人类生活的最高道德目的;后者同样提出幸福是人类的终极目标。

因此在他实现了财富自由后,幸福对他来说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后来有人问巴尼,追求幸福需要钱吗?

他微笑着回答:“需要,也不需要。关键在于足够。如果你想要奢华的、亿万富翁式的生活,你需要的钱就很多很多。这取决于你的梦想是什么。”

“真正的关键是对幸福的思考和承诺,以及在那之后发生的事——他们用这些钱做了什么,才真正带来了改变。”

5年过去了,大部分钱都已经花光了。巴尼没有失去任何一位朋友,相反,朋友们陆续给巴尼发来许多度假的照片和问候,稳定而温暖。

这场规模巨大,耗资更大的幸福实验给他上了一课:给予无需等待。

用他的话说:“看到朋友们蒸蒸日上、追求幸福、取得成功、成就非凡,我就忍不住微笑,就像别人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

“他们演出着自己人生的电影,而我则是那个幸运观众。”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78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