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關於北大學生吳謝宇弑母案 七年調查的發現與追問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吳謝宇的許多特征,比如對考分的極端追求、童年缺乏自由玩耍、家庭情感溝通的淤塞……“在我們自己和周圍都能看到一些影子”。




采訪 | 明亮


2016年2月,吳謝宇弑母案震驚全國。一個頭頂“北大天之驕子”光環的年輕人,何以犯下如此駭人罪行?此後,每當案件出現新節點——2019年4月被捕,2021年一審開庭與死刑判決,隨後的二審——公眾的目光便一次次拉回,但印象卻始終停留在碎片化的獵奇與簡單化的標簽:“高智商犯罪”“完美優等生”“弑母凶手”……

《三聯生活周刊》對吳謝宇案的追尋始於案件暴露之初。彼時,吳謝宇的北大同學尚在讀大四。近七年時間,吳琪和王珊兩位記者的足跡遍布福州、仙游的吳謝宇父母老家,以及北京等地。這是一場異常艱難的尋找真相之旅。吳琪坦言,初期獲得的都是“片段材料”,“沒有什麼特別長的敘述”,采訪對象包括吳的親戚、朋友和同學,但“很難對其個人及家庭有全局性理解”。吳謝宇本人內心“基本沒有向人敞開過”,其母謝天琴同樣性格內向,這個家庭的沉默構成了理解悲劇的巨大屏障。

2022年,吳琪與王珊進行了更密集、更系統的采訪,“把所有可能性都試一遍”,力求覆蓋所有支線線索。直到2023年夏天,她們才確認可以定稿。為《三聯生活周刊》寫就的九萬字封面報道,創下了該刊的紀錄。彼時正值吳謝宇案二審,引發轟動。

報道完成後,一個意外契機讓她們聯系上了吳謝宇在逃亡期間的同居女友劉夢(化名)。作為唯一與他有過較長時間親密交往的人,劉夢提供的信息對“豐富吳謝宇這一人物細節”起到很大作用,最終成為理解吳謝宇逃亡歲月及其情感世界的關鍵拼圖。

後來,吳琪和王珊加入了更多細節和采訪內容,最終完成18萬字的《人性的深淵:吳謝宇案》,該書已於近日出版。

為何如此執著地深入挖掘該案真相?吳琪解釋,吳謝宇案一審判決後,雖有不同媒體采訪,但關於吳謝宇的性格、人生經歷、家庭、學校教育生態等,“都沒有形成完整的邏輯鏈條”。她們試圖在“不同維度上理解吳謝宇發生了什麼事”,探究“背後每條線的內在運行邏輯是什麼”。這遠非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呈現一個復雜個體在多重壓力與自身局限下的扭曲軌跡。

吳琪認為,吳謝宇的核心困境在於,他極度依賴外在評價體系。從童年堅信“只有考第一才有價值”,到逃亡期間利用知識優勢換取生存與認可,再到獄中主動幫獄友洗衣服、教念詩以“建立一個大家都喜歡的形象”……他“深深認同”分數至上的體系,卻又是其“受害者”,在北大遭遇體系崩塌時,內心“感到非常痛苦”,卻仍“要去迎合標准”,這是其“特別扭曲的地方”。

家庭溝通的失效是悲劇的重要土壤。吳琪提到一個例子,吳謝宇撞見父親看“黃片”和出軌兩次重大沖擊時,父子雙方都選擇了“回避”。父親作為成年人,沒有承擔起溝通的責任。吳謝宇成長中“沒有養成交流和表達習慣”,當家庭“無法成熟地談論彼此和生活,情感被長期積壓”,他便無法正確看待真實的情感、理解親密關系。書中追溯了吳謝宇父母雙方家族的歷史——吳家源自貧窮和重病的命運沉浮,謝家在特殊時期政治運動中遭受的創傷——試圖在更大的代際傳承圖景中,理解其性格與思維方式的淵源,看到“家庭和時代之間互相作用”的某種“普遍性”。

《人性的深淵:吳謝宇案》超越了碎片化的獵奇和簡單的歸因,試圖在時代、家族、教育、個體心理的多重脈絡中,更接近一個復雜真相下的吳謝宇,並由此映照出我們共同身處其中的社會文化肌理與困境。吳琪認為,拋開最後的極端結果,吳謝宇身上展現的許多特征——對考分作為唯一價值的極端追求、童年缺乏自由玩耍、過度依賴外在評價標准、家庭情感溝通的淤塞、代際創傷的影響、個體如何發揮主動性以面對困境等——“在我們自己和周圍都能看到一些影子”。這些具有“普遍性”的議題,正是該書試圖揭示並引發公共討論的價值所在。



以下為采訪實錄,經編輯。



1

正午:書中涉及吳謝宇的北大同學和他女朋友的部分讓人印象深刻,兩組人物的時空距離都很遠,為什麼把他們的故事做比較?

吳琪:這些人物能夠和吳謝宇的生活建立一種觀察視角。吳的父母已經去世,吳謝宇前女友是唯一一個真正和他有日常生活交往,且較長時間交往的人。她既是一個同齡人,只是背景和身份跟吳謝宇非常不一樣,也是吳謝宇命運的見證者。

采訪過程中,我們意識到,大學是吳謝宇人生坍塌的開始——為什麼會這樣?大學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我們必須了解大學對不同人的影響,不同人怎麼理解自己大學生活和壓力?北大同學跟吳謝宇有過交往,他們也是非常好的講述者。

正午:吳謝宇前女友劉夢的故事令人唏噓,你們為她單獨寫了一個篇章,她的哪些方面打動了你們?

吳琪:首先,她的身世讓人唏噓,她也是唯一和吳謝宇有過深入接觸,不可多得的一個采訪對象,最終,劉夢成為這本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這個女孩的身世大大超出我們的預期。一般而言,當我們提到一個性工作者,會簡單理解“她就是想掙快錢,道德感很低”。我們後來采訪得知,劉夢是一直被拋棄的一個女孩,她始終想快速回報養父母,她一直為自己的身份感到羞恥。吳謝宇編造了一個陽光的、有光明出路,完全不在同一個階層的同齡人。吳謝宇的出現像一道光,她以為吳謝宇會把自己帶向美好未來。當吳謝宇隱藏的罪惡暴露,又給劉夢帶來更深一層的打擊和痛苦。

正午:劉夢比較願意講述是哪些部分?她最難以接受的事情是什麼?

吳琪:劉夢對我們的開放性同樣超乎意料,她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在大城市生活並不容易,過往經歷使她背負了太多秘密。

過去七年,劉夢找不到人可以講述那段時間的經歷,無論是作為性工作者,還是她曾和一個殺人犯一起的生活。接到我們的電話,她一直在哭,一直在講。這件事給她帶來的打擊非常深,她到現在都沒有完全消化。也許有人講述自我的經歷時,會覺得自己很奇特,僅僅出於興奮,抑或奇特而去炫耀,劉夢完全不是。她陷入痛苦太深,遮掩太深,終於有一個人可以聽她說。我們不是她身邊的人,反而可以去訴說,真情流露。她對吳謝宇投入了情感,後來他們再也沒有聯系過。她會疑惑,吳謝宇為這段感情付出過(真心)嗎?自己對他重要嗎?還是他只是逢場作戲。

正午:她現在有開始新生活嗎?

吳琪:從謀生、從感情來說,她已經開始新生活,就像很多普通打工人一樣。謀生本身並沒有那麼容易。

2


正午:這個案子和最初想象的有何不同?做完這個稿子,你們對吳謝宇這個人有什麼新的認識嗎?

吳琪:每一章內容都和2016年案件最初暴露出來時不同。為何成為弑母案凶手,(公眾)難以理解。我們不是在提供一個簡單答案,每個讀者的理解也會不一樣。有人會認為(弑母)原因非常明確,有人會認為多重原因導致悲劇走向。

吳謝宇案一審判決後,陸續會有不同媒體采訪。但關於吳謝宇的性格,他的人生經歷、父母、家族、學校生活,甚至如今高校教育生態,都沒有形成完整的邏輯鏈條。所以我們試圖在不同維度上理解吳謝宇發生了什麼事,背後每條線的內在運行邏輯是什麼。



正午:吳謝宇在重慶的生活和工作狀態是什麼樣?

吳琪:被抓之前,吳謝宇在重慶沒有緊密朋友。他看中了夜總會的人員流動性大,顧客或是男性工作者,彼此之間沒有緊密的日常聯系,利於掩飾身份。因此,這種流亡生活既有經濟來源,又可以不暴露自己的生活狀態。從學校生活開始,他一直是一個十分原子化的個體,逃亡讓他變得更加會隱藏自己。

正午:從逃亡到被捕,他的個性有所轉變嗎?

吳琪:根據吳謝宇被捕後的自述材料,他在逃亡中必須真實面對生存問題。他以前生活在保護殼裡,父母把生活照顧得非常周到,開始逃亡後他必須直接面對租房、洗衣服、買東西這些生活瑣事。這都是他過去人生所沒有的體驗。他從過去兩耳不聞窗外事,到直接扎進生活裡,這是客觀變化。期間,他還做家教,幫忙調解父母和子女之間矛盾。

但是他的性格和認知有何變化,直到采訪完吳謝宇案,我們還是很難給出結論。我們只能依據吳謝宇從被捕後到一審判決的自述材料,看到他在一審判決前後的心態變化。但被抓之前,他如何面對自己犯下的罪行,對自己有多深的反省,不好說。

因為新冠疫情,案件從一審到二審進展相對慢,吳謝宇確實有變化。一審死刑判決下達前,他一直說,他是覺得愛媽媽才殺掉媽媽,其次,他強調自己也不想活。死刑判決下達以後,吳謝宇又變了。他要上訴,他想活,無論是出於策略,還是他的認知變化,吳謝宇的表述變成了“我媽媽性格是有點問題”。


無論我們怎樣判斷,吳謝宇確實有了求生欲。在他逐步走向死亡,離死亡越近,他越能面對他的真實想法。這就很可悲,這是以剝奪謝天琴的生命為代價,他如果能早點意識到自己的真實內心和訴求,可能不會發生如此悲慘的事情。代價太過慘痛。如果他能慢慢意識到自己的內在情感、需求,對媽媽復雜感情的真實感受,以及大學壓力,成績壓力抑或其他壓力,他有能力去面對,不至於全部混作一團,變成一種巨大的惡噴發,以悲劇來結束。

正午:提到吳謝宇案,大家似乎一致認為他是高智商犯罪,你們在寫作中如何采用他的個人自述材料?

吳琪:吳謝宇的自我認知是有問題的,他的犯罪行為不是簡單的“高智商犯罪”就能概述的。我們通過采訪和司法材料能看到,他的逃亡很縝密,他對殺掉母親這件事情的策劃也是縝密,提前幾個月就在做謀劃。但他的內心表現出的,又不是一個成年人的狀態。他作案時已經21歲,被捕時25歲,心理卻像個幼兒,一直把母親當成自己的權威。

他整個狀態顯得很矛盾。例如一審律師曾向他提到,如果對你有利辯護,那就是媽媽對你不好,母子矛盾激烈,你過得並不好,你不得不采取弑母行為。吳謝宇拒絕了。他在一審死刑判決下達前,還沉浸在“我的媽媽極為完美”的邏輯裡。我的理解是,他沒有辦法面對自己的弑母行為,要合理化這一行為,雖然這個解釋在稍有常識的人看來就站不住。

吳謝宇的自述材料裡有很多自欺欺人的部分,經常陷入極端情緒。直到後期,他的自我認知才相對客觀。我們使用他的材料,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強調,這些是來自他個人的自述,我們會交代信息源以及不同時間點的自述。他在不同時間段的說法不一樣,記者並不是把自述當成完全真實客觀、可以全部采信的材料來使用,而是呈現他在某個階段的自我表述,交由讀者去綜合判斷,這些講述到底意味著什麼。

正午:自欺欺人和回避情緒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吳琪:首先是他殺掉媽媽的理由,他會說我這是因為我愛媽媽,媽媽不想活了,我先送她走,我再走。他僅僅抓住這個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不成立的邏輯,這就是他的思維方式,他認為這是合理的。

吳父重病期間,吳謝宇認為親友沒有出手相助,於是產生很大怨恨。他並沒有和父親面對面談論問題,但問題在他心中並沒有消失,不去面對反而產生羞恥怨恨。這些情緒一直纏繞著他。此後,當他人生不太順利,這些怨恨、羞恥感就會放大,吳謝宇就會鑽進牛角尖。他不僅無法平衡情緒,這些情緒反而會控制、主宰著他。吳謝宇已經21歲,他不是一個未成年人,可是他的內心有時候就像幼兒狀態,悲劇背後是各種各樣的小種子,他本人這自私傲慢一面又被大大激發,最後導向慘案。

3

正午:有一次,吳謝宇看到父親電腦中的“黃片”,另一次則是撞破父親出軌,但他都選擇了回避。

吳琪:這就涉及家庭溝通方式。吳謝宇撞見這些事情,吳父是成年人,他有責任主動和孩子交流。出軌也是吳父的錯,這個無可爭辯。一位父親怎樣面對自己的錯?他有責任跟兒子開啟對話。所以在這兩件事情上,吳志堅直接選擇逃避吳謝宇,肯定不是一個成熟父親的做法。在吳謝宇的成長環境中,沒有養成交流和表達習慣,面對發生嚴重沖擊其價值觀的事情時,父親不盡責,家庭成員之間也缺乏溝通習慣,因此對他內心沖擊很大。當一個家庭無法成熟地談論這些事情,情感被長期積壓,他就無法正確看待性,也無法正確理解親密關系。



正午:這本書完整地回顧了吳謝宇父母的兩個家庭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吳琪:通過吳謝宇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這一輩經歷,使我們意識到吳謝宇成長及其性格特點、思維方式,並非完全沒有來由。整個采訪下來,我們發現,更大的圖景,即家族代際傳承也在一個人成長裡發揮著作用。我們意識到,因為貧窮、重病,吳志堅家族的命運幾經沉浮,而謝天琴家庭由於特殊時期的政治運動而遭受的創傷,同樣給整個家庭的性格和命運帶來影響。這些事情,我們並不陌生,這也是我們最後認為家庭值得著墨的原因,我們能從中看到家庭和時代之間互相作用,它具有一定普遍性。

正午:你在一次分享時提到“沒有人是社會的陌生人”,怎麼理解這句話?

吳琪:除去最後的極端結果,吳謝宇及其身邊人的很多特征都能在我們和周圍環境中看到影子。考分曾經是吳謝宇唯一重要的事情,他的童年缺乏和同齡人自由玩耍的經歷。他的家庭也一直在追求外部的標准認同,一個孩子如何被養育,怎樣發揮他的主動性,關於自我教育、情感培養這些議題都很有社會性。

正午:這本書可能是討論和思考這些問題的開始。

吳琪:我們相信它會是這個時代非常重要的一個記錄。這正是這本書最大價值。這本書剛剛出版,它離我們很近。如果將其放在歷史河流中,隔開很多年再去看,可能那個時候意義更加明確。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