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味精对人体有害?50多年的谣言摧毁了一个行业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地球是一个奇迹




谷氨酸钠(MSG,即味精)是亚洲多种料理中常见的食材,但其历史却充斥着不实的健康指控与错误信息。|国家地理图片集




多年来,味精(MSG)的名声一直在逐步好转。

曾几何时,这种成分因被指与头痛、麻木、胸痛等可疑健康问题相关而饱受诟病,如今却愈发自豪地出现在鸡尾酒、饼干之中,就连网红展示自家食品储藏室的视频里,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但味精名声的改善并非凭空而来。全球最大的谷氨酸单钠(即味精)生产商味之素(Ajinomoto),在重塑大众对这种添加剂的认知方面,发挥了低调却持续的作用。

过去十年间,包括大卫·张(David Chang)在2012年的TED演讲在内,众多亚裔美国厨师和创作者纷纷为味精正名,抵制数十年来围绕它的排外情绪与错误信息。

味精究竟是什么?


1908年,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Kikunae Ikeda)首次从昆布中分离出谷氨酸单钠,它被誉为一项科学突破——是鲜味的结晶提纯物。一年后,池田协助成立了味之素公司,将这种调味料推向商业化生产与销售。

作为一种能带来烹饪“新启发”的成分,味精很快在东亚和东南亚风靡开来。餐馆将它摆放在餐桌供客人取用,广告也宣传它精致、营养,是现代家庭的必备品。

二战后,味精开始在美国受到关注。当时,归国的美国士兵称日本的口粮比自家的更美味,而这部分要归功于味精的使用。20世纪40年代末,这种调味料引起了食品科学家的注意,进而走进了美国家庭的厨房。


从“神奇粉末”到文化替罪羊

到了20世纪50年代,味精已成为工业厨房和加工食品中的常客——从罐装汤到冷冻餐,它已然融入美式便捷食品体系的方方面面。

然而,反对的声音随之而来。1968年,一位名叫郭浩民(Robert Ho Man Kwok)的美籍华裔医生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写了一封信,描述自己在中餐馆用餐后,偶尔会出现麻木、乏力、心悸等症状。

他认为味精可能是诱因之一,此外还有盐、酱油等其他成分。随后,不少读者来信称有类似经历,“中式餐馆综合征”(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一词也很快进入了大众视野。

一年后,一位神经学家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给“味精致病论”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尽管现代研究人员认为其依据不过是可疑的轶事证据。味精迅速成了人们对中餐心存焦虑时的替罪羊。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6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6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