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News

Forums

Realty

大温餐馆点评

Car

Education

Yellow Page

Travel

六四事件: 六四三十六周年:当我们纪念六四时,在纪念什么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被消灭的记忆


记忆原本应该是自由的。但在极权体制下,它变成了一种需要被「规划」的东西。

在我们的语境中,记忆并不是自然而然地流动,而是经过设计与审查。哪些可以记得、哪些必须遗忘、哪些可以悼念、哪些只能庆祝,都被安排好了。记忆不再是一种个人选择,而是一种政治结果。


这种「记忆管理」,并不总是粗暴的——它往往很细腻,很安静。

举例来说:你可以记得抗战,但不能记得1976年清明节的悼念。你可以记得汶川地震中的志愿精神,但不能记得艾未未拍的纪录片。你甚至可以记得广场,但不能记得它曾经被占领、曾经流血。记忆被一层一层包裹起来,像是被政府标签与归档的文件夹。

而香港,曾经是一个例外。那里曾是唯一可以公开悼念六四的城市。每年六月,维园草地上会点起数万支烛光。广播里播放着《自由花》,人群低声合唱,那些歌词不像口号,更像祈祷。有人举着写着「结束一党专政」的横幅,有人牵着小孩,有人只是静静站着。从未去过广场的人,也可以在那一夜,以一种集体的方式,记得。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六四可以公开悼念」,就是透过香港。

那是十几年前。我就坐在维园的草地上,那里人山人海,一个年轻女孩在台上念着遇难者的名单,声音发颤但清晰。台下有人哭,有人鼓掌,有人闭着眼。镜头带过烛光时,我突然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失落——那不是对历史的失落,而是对一种可能性的失落。

那个可能性是:我们原本是可以一起记得的。

但这样的夜晚已经没有了。自2020年后,维园再也没有点烛光。支联会被取缔,悼念馆被查封,主办人被逮捕。政府不再用「疫情防控」做借口,而是直接援引《国安法》。悼念变成了一种犯罪,记得变成了一种风险。甚至有一年,维园被安排用来办亲子嘉年华——气球、棉花糖、遮蔽现场的巨型布幕。像是要用娱乐抹去记忆,用孩子的笑声取代母亲的名字。

那片草地还在,但它已经不是那片草地了。

我知道,这不只是香港的故事。那是一种更普遍的策略——将公共记忆私有化,将历史转化为节目表,将记忆的场域变成可售的地产,或者「国安风险」。

最终,极权对记忆的管理,不只是删除一个年份、一个词条、一张照片——


它删除的是人与人之间可以共享情感与记忆的空间。

它让你觉得,自己记得,是一种孤独;而忘记,才是群体的安全选择。

我总会想到那一夜的维园。风穿过树叶,烛光不动,数万人一起唱歌,那种寂静中的温柔力量。不是怒吼,而是坚定。那是我们仅存的集体记忆场所之一。

现在它不在了。但我还记得它存在过。

我总是想谈论记忆作为抵抗的可能


在极权社会里,遗忘是政策,而记得则成为一种风险。

你不能随意提起一个时间点——「1989年6月4日」;不能明言一个地点——「北京四通桥」;也不能完整说出一个人的名字——那位高举布条、被迅速带走的男子。他们不是不存在,而是被有意从记忆的语言系统中删除。

2022年10月13日,北京四通桥。一个午后,那位男子——他的名字在网路上短暂出现,又很快消失——站上桥顶,挂出布条,上面写着:

「不要核酸要自由、不要封控要生存、不要谎言要尊严、不要文革要改革、不要领袖要选票、不做奴才做公民。」他还在桥上点燃烟雾,播放录音。城市一时寂静,人们停下脚步,抬头看。一切发生在光天化日下,也在几小时内被彻底清除:桥名被网管封锁、网路搜索失效、官方无声。地图上的「四通桥」成为一个不再存在的地理点。

但那天,人们记住了。我们记得的是画面中那条燃烧着的桥,是那串布条上的字,是他的声音,在北京街头——一个极少能容纳个体呼喊的地方——清晰地说出了整整一代人的愤怒与渴望。

那场行动,几天后在全国各地引发共鸣。在不被预告的季节里。城市中突然有人手持白纸站在人行道旁;大学校园里出现默站的学生群体;地铁车厢里有人朗读宪法。这一切没有指挥、没有中心,没有旗帜,只有沉默而坚定的手势——有人举起白纸,有人放下诗句,有人只是站着。

这场运动没有领袖,因为领袖总是被最先抓走。它只有行动与记忆,在人与人之间流动。

白纸,是一种什么都不说却什么都已经说了的象征。它代表了我们失去语言的权利,也同时是对压制语言的回应。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已经有 3 人参与评论了, 我也来说几句吧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共有 3 人参与评论    (其它新闻评论)
    评论1 游客 [辛.香.氏.说] 2025-06-05 00:17
    In Western world, there are lots of other things we cannot talk in the public under cancelling culture. There is no absolute freedom of speech in the real world. There is always someone get hurts from your words. The simplest example is not to say anything good for China in the public. Is that the reality that there is nothing good in China? I do not think so. People in this society just cannot be allowed to say anything good for China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political systems. This is just...  [More...]
    Prev Page1Next Pag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402 Seconds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