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越南: 美中貿易戰 中國出口商:壓力來自越南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因為背後鏈條很簡單——中國/越南工廠、貿易商、亞馬遜的網購頁面——當貿易商們無法通過繞路規避關稅成本,他們會直接修改上調頁面上的售價。


對於10萬家中國跨境電商而言,90天後,如果關稅恢復,他們可能要去東南亞的工廠提貨,否則還是在中國

更痛苦的是生產者,他們既不敢貿然出海,又不甘留下來面對更多不確定性。而且有兩個關稅以外的大背景:“中國供應鏈過剩顯而易見”,即便不考慮關稅因素,由於競爭太激烈,利潤很微薄;另一方面,還要疊加美國人的通貨膨脹,使他們減少了非剛需品的消費,需求也弱了。


而川普的高關稅,加劇了這種供大於求的局面。彭先生的悲觀在於,即便90天後降低關稅,壓低價格以刺激美國消費市場,那麼中國供應鏈的充足產能仍將導致行業陷入 “以價換量” 的惡性循環。貿易商為維持高周轉,只能持續壓縮利潤空間,最終行業整體仍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 —— 區別僅在於過剩規模的大小而已。


彭先生回憶,從行業親歷者視角看,關稅並非決定市場興衰的核心變量,2018 年中美貿易戰加征25%關稅,但同時疫情後美國政府向消費者發放現金補貼,跨境電商反而迎來爆發式增長,這一現象揭示了關鍵邏輯:美國市場的需求韌性本質上取決於消費者購買力 —— 當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時,商品來源不過是 “中國直發” 或 “越南中轉” 的形式差異;若消費力萎縮,即便實現本土化生產或零關稅,也難以扭轉頹勢。


換言之,美國消費者的錢包厚度才是驅動貿易的底層變量。無論供應鏈節點如何遷移,“中國制造” 的性價比優勢始終通過產能規模、產業配套等維度實現傳導 —— 在彭先生看了關稅無法改變這一點。

作為行業的服務商,龐國強(Chris Pang)反而認為,中小跨境電商比傳統貿易商更有韌性、更靈活,在過去一個多月的沖擊中,他們已經開始調整,比如分散渠道,從沃爾瑪、亞馬遜,擴展到TikTok和獨立站等;再比如,開始研究泰國墨西哥設立貼牌廠的可能,甚至走的比較靠前的,已經開始介入AI技術,成功實現在庫存管理、物流優化和營銷策略等方面的降本增效,“所以路很多,還是有希望做下去的”。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6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