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News

Forums

Realty

大温餐馆点评

Car

Education

Yellow Page

Travel

094核潜艇首度公开数据 可携6核弹头直指美本土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近期罕见公布 094 型战略核潜艇的技术性能,包括航速达 30 节、潜深达 400 米,显着超越外界先前评估,对国际军事情报界产生强烈冲击。美国国防部 2023 年发表的《中国军力报告》中仍将 094 型潜艇的航速与潜深分别列为 20 节与 300 米,与此次公布数据差距显着。


此次解放军公布的性能数据,正巧落在美俄主力核潜艇的性能范围内:其航速高于美国的“俄亥俄”级战略潜艇,潜深略逊于俄罗斯“北风之神”级;而搭载射程超过 1.4 万公里、可携 6 个核弹头的“巨浪-3”(JL-3)潜射弹道导弹,则使中国拥有真正具洲际打击能力的海基核威慑力量。

军事专家指出,30 节航速可使 094 型潜舰在 72 小时内抵达太平洋中央发射阵位,比过去节省三分之一以上时间,而 400 米潜深更接近美军现役 MK-48 鱼雷的作战极限。此一技术飞跃显示,中国在高强度特种钢材、泵喷推进与第三代消音瓦等领域取得显着进展,潜舰的隐蔽性与突防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南海舰队近期亦频繁演练所谓的“深海狼群”战术,有多达六艘 094 型潜艇轮流在南海深水区执行战备巡逻任务,外界普遍解读为针对“二次核打击”能力的实战演练。

此次战略态势转变的关键,在于 JL-3 导弹的部署。该型导弹可搭载多枚分导式核弹头,从南海发射即可覆盖美军于阿拉斯加至夏威夷的主要基地,相较以往潜艇需前出至日本以东海域才能形成战略威慑,现今 094 型潜舰在中国周边即具备打击能力,显着提升生存率。

专家分析,这一部署策略明显借鉴苏联冷战时期“堡垒海域”概念,但中国配套系统更为完善,包括歼-20 战机空中巡逻、海底光纤水声监测网与攻击核潜艇护航,形同打造出一座立体化的“核潜艇堡垒”。

美国中国核潜力的成长高度关注。3 月,美军向关岛增派 4 艘“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加强西太平洋水下侦防能力。同时,AUKUS 军事联盟也加快澳洲获得“维吉尼亚”级核潜艇进程,将其作战半径延伸至南海周边。


东亚多国也快速调整战略布局:日本加强“苍龙”级潜舰声纳系统升级,印度加速测试“歼敌者”级核潜艇所搭载的 K-4 潜射弹道导弹,越南则购入第三批俄制“基洛”级潜舰,区域安全格局出现明显转变。

根据美国国防部资料,中国 2024 年新增核弹头数首次超越法国,海基核武占比已突破 40%。美国智库评估,至 2030 年中国海基核弹头可能突破 300 枚,逼近英国目前核武总量。


俄罗斯战略研究机构也指出,随着 094 型具备在南海水下发射能力,北极地区不再是俄国潜艇的唯一战略平台,对俄美“第二击能力”构成潜在挑战。

过去十年间,中国海军对核潜艇系统建设投入庞大资源,包括渤海湾的潜艇消声实验室与海南的极低频水下通信阵列,建设成本甚至可媲美两支航母编队。此举反映出中国高层战略思维的转变:与其投资于受制空域限制的轰炸机平台,不如优先打造难以探测、长时间生存的水下核威慑力量。

目前,094 型的实战能力仍在验证期内。与此同时,美国开发“虎鲸”超大型无人潜航器,俄罗斯部署搭载核动力鱼雷的“哈巴罗夫斯克”号潜舰,也显示各国竞逐海下优势的新阶段已悄然展开。

中国下一代 096 型战略核潜艇与新型潜射导弹亦已进入研制后期,全球海基核态势在未来五年内势将出现更多变数与竞争态势。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34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