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一癌症病人輾轉多家三甲醫院 卻被三乙醫院救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管維芳和家裡的藥櫃,她現在每天要在家輸液十多個小時。

南方周末記者柴會群攝作為一名癌症晚期病人,55歲的管維芳既倒霉又幸運:她曾兩次瀕臨死亡,兩次都被上海一所三乙醫院的醫生救了回來。在此之前,她求醫時滿腦子想的都是“大醫院”,認為“三甲醫院一定比三乙醫院強”。患病之後,管維芳找了熟人,選擇在上海一所知名三甲醫院治療。一年後,癌症發展到晚期。為解決並發症,管維芳到另一所三甲醫院做了一個小腸造口手術。從此,她需要依賴輸液維持生存。


做造口手術時,醫生發現腫瘤已擴散,遂告知家屬管維芳“時間不會長了”。另一所三甲醫院的醫生看了病歷後斷言:管維芳最多活三個月。

絕望之中,家人把管維芳送到那家三乙醫院進行臨終關懷,醫生卻發現,管維芳所患的是一種特殊的癌症,很適合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半年後,管維芳體內的腫瘤基本消失。曾認為她“完全沒有希望了”的醫生再次看到管維芳時,嚇了一大跳,稱她是一個“奇跡”。

此案已進入訴訟階段,醫患雙方孰是孰非有待法院認定。不過,通過這一經歷堪稱“離奇”的個案,或許可以看到醫生診療行為對患者影響之大,以及患者看病就醫對於“大醫院”的執念。

“患者看西醫是看廟的”2018年12月下旬,因患子宮內膜癌,管維芳在上海新華醫院做了手術。

新華醫院是上海一所知名三甲綜合性醫院。管維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之所以到這裡就醫,除了因為它是一所大醫院,還源於她姐姐在該醫院有熟人,通過熟人介紹,找到一位主任醫師做了手術。


手術很成功。不過,根據管維芳的一項術前檢查,其結腸處也疑似發現腫瘤,檢查報告建議做腸鏡來確認是不是癌。管維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當時沒注意檢查報告裡的這項內容,醫生手術前沒告知她腸子有問題,更沒有為她安排腸鏡檢查。

手術做完後,管維芳按癌症治療常規,在新華醫院相繼接受化療和放療。治療期間出現了明顯血小板下降,需要住院升血小板。由於新華醫院床位緊張,她住進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以下簡稱上海同仁醫院)腫瘤科,打算等血小板指標升上去後,再回新華醫院治療。

與新華醫院相比,上海同仁醫院的名氣要小得多。該醫院前身是長寧區中心醫院和長寧區同仁醫院,2014年,兩所醫院合並為上海同仁醫院,合並前兩所醫院均為二甲醫院,合並後變成一所三乙醫院,比三甲醫院低一等。成立後,該醫院從上海某三甲醫院引進馬俐君,擔任新組建的腫瘤科主任。


管維芳之所以去同仁醫院“升血小板”,也是因為在該醫院有熟人——她的妯娌(丈夫的嫂子)是該醫院檢驗科醫生。

上海同仁醫院住院期間,管維芳順便做了腸鏡及病理檢查,結果確診結腸癌,且與子宮內膜癌一樣,都是原發癌。

這次住院時,管維芳與她後來的“救命恩人”馬俐君沒有交集,兩人當時均不知道對方的存在。馬俐君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管維芳查出結腸癌後,如果選擇在這裡治療,自己肯定會知道她,因為那時全科的治療方案都由她來定。

按管維芳的說法,查出結腸癌後,她沒有留在上海同仁醫院治療,主要是考慮到它只是一所三乙醫院:“總感覺三甲醫院(的醫生)比他們好。”

上海醫療條件這麼好,得這麼大的病,肯定希望找到最好的。”馬俐君對此表示理解,“患者看西醫是看廟的。我們醫院知名度差,不像三甲醫院,你坐在那個位置上,人家就會來找你看。”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6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