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前伊核談判顧問:任何核協議都會有中俄參與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4月23日,伊朗美國將啟動專家級談判,雙方第三輪間接會談將於26日在阿曼舉行。


伊朗美國19日在意大利首都羅馬舉行了第二輪間接會談。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在社交平台發文稱,當天在羅馬舉行的伊美第二輪間接會談“相對積極的氛圍”使伊美潛在協議在原則和目標上取得進展成為可能,對伊朗美國之間的會談“有理由保持樂觀”,但“必須極度謹慎”。他還表示,伊朗國內許多人認為《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即伊核協議)對伊朗已不再足夠有利,而他“傾向同意這個觀點”。

伊朗美國4月12日在阿曼首都馬斯喀特舉行間接會談。這是2022年拜登(专题)政府與伊朗就恢復伊核協議舉行談判但最終無果而終後,兩國首次就伊核問題舉行談判,也是2018年5月特朗普(专题)首個任期內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之後,伊美之間首次正式談判。




當地時間2025年4月12日,阿曼首都馬斯喀特,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左)與阿曼外交大臣巴德爾會晤。視覺中國

在4月22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宣布,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邀請,伊朗外長阿拉格奇將於4月23日訪問中國。3月14日,中俄伊三國副外長曾在北京會晤,並發表聯合聲明,重申基於相互尊重的政治外交接觸和對話是唯一有效、可行的選項,中俄歡迎伊朗重申其核計劃的和平性質,不尋求發展核武器,支持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繼續合作,強調要尊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

伊朗美國為何重回談判桌?已經結束的兩輪間接談判對最終解決兩國在核問題上的分歧能起到怎樣的作用?在2015年簽署的伊核協議即將於今年到期之際,伊美開啟談判對最終解決伊核問題又將起到怎樣的作用?中俄在解決伊朗核問題上又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4月20日,澎湃新聞就上述問題專訪伊朗德黑蘭大學教授賽義德·穆罕默德·馬蘭迪。馬蘭迪教授曾作為伊朗核談判代表團的顧問,參與了2022年伊朗美國的談判。



賽義德·穆罕默德·馬蘭迪 受訪者供圖

馬蘭迪表示,伊朗始終願意就核問題與各方達成協議,但問題在於美國始終無法贏得伊朗方面的信任。他表示,伊朗會同意一份保護其合法權利的協議,但絕不會屈從於美國的壓力放棄自己的主權權利,而未來的任何核協議當然都會有俄羅斯中國的參與。

兩輪談判後伊美仍難建立互信

澎湃新聞:伊朗方面表示4月19日在羅馬舉行伊美會談“氣氛富有建設性”。您如何評價伊美之間的兩次會談?會談會給兩國關系帶來怎樣的影響?

馬蘭迪:現在來談論這兩次會談能產生怎樣的影響還為時過早,因為兩次會談還不夠長,不足以讓我們做出明確的評估。



伊朗美國之間的關系非常糟糕,即使在某些議題上達成了某種協議,兩國關系仍然會很差。這不是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甚至也許不是幾年就能解決的問題。

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的是,美國官員一直在發表自相矛盾的言論。同時,美國官員的公開言論以及在間接談判中私下發表的聲明,都跟他們的行動存在差異。我認為,這反映了特朗普和他的團隊非常混亂的現實,因為他們在不斷地改變自己的立場,這導致預測未來非常困難。美國官員總在發表自相矛盾的聲明,制定自相矛盾的政策,比如貿易戰、烏克蘭問題、巴以沖突,在面對伊朗的時候他們也是這樣。

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某天在福克斯新聞上承認伊朗有權進行鈾濃縮活動,但幾個小時後,他又說伊朗沒有這個權利。(編者注:威特科夫4月14日接受福克斯新聞網采訪時表示伊朗可以保留使用3.67%濃度濃縮鈾的民用核計劃,但在4月15日,他又表示伊朗必須徹底終止其核計劃。)

短短幾個小時內,他的立場就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但是,到了兩國談判時,他似乎又沒有采取他在社交平台上所說的強硬立場。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預測伊朗美國之間談判的未來是不可能的。

澎湃新聞:伊朗美國開始舉行談判的原因是什麼?在您看來,談判存在怎樣的障礙和困難呢?

馬蘭迪:伊朗從未離開談判桌。3年前,我們幾乎與拜登政府達成了一項核協議,但在最後一刻拜登政府沒有簽署協議。在此之前,我們在2015年簽署了伊核協議,奧巴馬從第一天就違反了該協議(編者注:指奧巴馬政府並未根據伊核協議取消對伊朗的單方面制裁),然後特朗普單方面退出了協議。所以問題一直在美國方面,而不是伊朗方面。

這一次,特朗普最初在公開場合發表了很多威脅性言論和充滿敵意的言論,伊朗沒有理會他。但之後,他傳遞給伊朗人的信息,似乎是希望通過間接談判更充分地探討這個問題,因此伊朗同意進行間接談判。

所以實際上,伊朗這些年一直都在跟美國人談判,我們跟特朗普團隊的談判也不過是之前核談判的延續。三年前我就在維也納,當時伊朗美國也是在進行間接談判。跟三年前相比,一切都沒有改變。

澎湃新聞:伊美談判目前都是在阿曼的居中調解下進行,但我們知道,2015年伊核問題談判的最後階段,伊朗美國進行了多輪直接對話。在您看來,這次談判伊朗美國有沒有可能最終也實現直接對話?



視覺中國

馬蘭迪:現在討論直接談判這個話題還為時過早。伊朗不信任美國,我們認為,如果美國真的認真對待此次談判並想解決問題,從目前情況看,間接談判就足夠了。如果美國人是真心實意地想要解決問題,他們可以通過目前存在的機制來解決,伊朗目前沒有理由跟美國進行直接談判。

當然,如果美國想要跟伊朗直接對話,那很好,但是,他們必須要通過改變自己的行事方法,改變他們對伊朗的制裁和敵對政策,使直接談判成為伊朗可以接受的事情。盡管這些年來,美國伊朗制裁的效果在減弱,伊朗經濟在增長,也能開展對外貿易,但制裁仍然產生了重大影響,不但影響了伊朗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傷害了普通伊朗民眾。在這種情況下,伊朗沒必要跟美國進行直接談判。

澎湃新聞: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日前表示,美國人“不值得信任”。您如何解讀他的這番表態?



馬蘭迪:對伊朗來說,真正問題是,美國如何重建自身的信譽。在核問題上,伊朗遵守了伊核協議,這是得到了國際原子能機構認可的,但美國沒有遵守伊核協議。所以問題的關鍵是,如果我們再次與美國達成了協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們怎麼能確定特朗普不會再次撕毀它?或者某天早上醒來,他又在“真實社交”上發布一些(威脅或破壞性)的內容?美國幾乎是不可信的,特別是特朗普這樣的總統,哪怕他真的做出了承諾,也很難讓人相信他會信守諾言。

伊朗希望達成的新協議不應是2015年協議的復本

澎湃新聞:關於談判的最終目標,特朗普政府一直要求伊朗“去核化”,伊朗則要求美國完全取消對伊朗的制裁。您覺得,雙方是否可能在這兩者間達成妥協並最終達成協議?


馬蘭迪:伊朗唯一能接受的是完全承認伊朗主權的協議,這包括伊朗擁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伊朗願意討論有助於減少人們對伊朗轉向擁有核武器的擔憂的問題,這對伊朗來說不是問題。在2015年核協議談判期間,我們同意了建立這樣一個機制;3年前,我們在與拜登政府談判的過程中達成了類似的共識,但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拜登政府在最後一刻退縮了,最終我們沒能達成協議。

所以說,現在伊朗仍然認為有可能通過談判達成類似的機制。但是,如果美國人希望伊朗完全停止鈾濃縮活動、完全放棄其核計劃,伊朗是不可能接受的。

澎湃新聞:談到伊核協議,我們知道這份協議將在今年10月到期,您如何評價伊核協議?協議到期後會發生什麼?伊朗是否會重啟其核武計劃?伊朗美國是否會因此發生直接沖突?

馬蘭迪:伊朗的核政策不會改變,我們無意偏離和平利用核能的計劃,新項目也正在接受國際監督。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人員會定期訪問伊朗。事實上,伊朗的核計劃和核設施受到的監管和核查比任何國家都多,這種安排明年也將繼續實施,並不會有什麼改變。

唯一可能發生的事情,是在伊核協議到期前,歐洲國家可能會啟動協議的“快速回彈機制”(snapback),將伊朗核問題提交給聯合國安理會,並恢復聯合國安理會因伊朗核計劃對伊朗實施制裁的決議。(編者注:“快速回彈機制”是指,根據伊核協議規定,如果有協議簽署國認為伊朗未能履行協議,聯合國安理會將在30天內決定,是否恢復聯合國對伊朗實施的制裁。)

這不會影響伊朗的決策過程。伊朗在談判桌上唯一能接受的,是美國完全承認伊朗的主權權利。伊朗當然願意配合核查人員對伊朗核設施進行的定期檢查,也更希望建立一種定期機制來減輕人們對伊朗想要發展核武器的擔憂,但伊朗不會放棄自己的權利。

但最重要的是,有一件事我們應該時刻牢記,那就是伊朗美國之間的問題不僅僅是伊朗的核計劃。美國知道伊朗無意發展核武器,但美國正在利用伊朗核計劃作為遏制伊朗的一種工具。美國伊朗的指控——不管是核計劃、支持“恐怖主義”或侵害人權——所有這些都是美國攻擊伊朗伊朗人民的借口。

澎湃新聞:在您看來,就伊朗核問題,今年是否有可能達成一份新的國際協議?

馬蘭迪:伊朗人近期一直在與有關國家進行磋商。在和美國的第二輪會談開始之前,伊朗俄羅斯中國的副外長在北京舉行了會晤,討論第一輪核談判後的局勢。伊朗外長阿拉格齊日前也曾前往莫斯科,與俄羅斯方面商討有關情況。之後他還將前往中國並與中方討論局勢。



2025年3月14日,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主持伊朗核問題中俄伊北京會晤,俄羅斯副外長裡亞布科夫、伊朗副外長加裡布阿巴迪與會。外交部 官網 圖




伊朗中國俄羅斯的關系非常牢固,未來的任何核協議當然都會有俄羅斯中國的參與。我認為,歐洲人的態度其實已經不太重要了。歐洲現在很脆弱,他們長期以來在伊朗核問題上一直對美國言聽計從,伊朗不知道歐洲在這個問題上真正的立場,因為他們一直處於不斷變化和混亂的狀態。

另外,伊朗認為,新的協議不應該是2015年協議的復本。國際局勢已經發生了變化,伊朗的核技術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這些都應該被納入談判的考慮范圍。此外,2015年協議達成後,美國從未解除對伊朗的單方面制裁,因此,如果要達成新的協議,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有一種機制來確保美國不會再次違反協議。

“鈾濃縮活動是伊朗最有力的籌碼之一”

澎湃新聞:我們知道伊朗現在有能力生產60%濃度的濃縮鈾,這讓伊朗可以很容易獲取“武器級”的濃縮鈾。為什麼伊朗一直在提升其濃縮鈾的能力?這是一種談判策略,或者如一些西方國家所宣稱的那樣,是以“和平利用核能”為借口發展核武器,以應對談判無法推動甚至破裂後的局面嗎?

馬蘭迪:伊朗有這樣做的主權權利,但伊朗並沒有這麼做。

伊朗之所以將鈾濃度提高到60%,是為了向美國施壓,因為美國一直在違反伊核協議。美國伊朗進行了“極限施壓”,它通過制裁阻止伊朗進口藥品、阻止伊朗進口食品,並阻止伊朗出口商品。美國正在努力摧毀伊朗的經濟。因此,伊朗選擇利用將鈾濃縮能力提升到60%作為回應。伊朗想傳遞這樣一個信息,那就是如果美國繼續像一個流氓國家一樣行事,那麼伊朗會堅持做一些事情,讓美國人顯得更軟弱。美國要求伊朗停止鈾濃縮活動,伊朗恰恰采取了相反的行動。這基本上就是一個談判策略。

伊朗人很清楚,如果伊朗沒有一個強大穩固的和平核計劃,如果沒有濃縮鈾,特別是濃度達到60%的濃縮鈾,美國人根本不會想和伊朗人進行談判,不會和伊朗人討論那些制裁措施。伊朗正在與美國對抗,而鈾濃縮活動就是伊朗最有力的籌碼之一。

澎湃新聞:今年2月,一些媒體報道稱,一些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的官員敦促哈梅內伊撤銷他此前發布的宗教命令,允許伊朗發展核武器。在您看來,如果與美國的談判破裂,甚至可能面臨戰爭的風險,伊朗是否會選擇這麼做?

馬蘭迪:伊朗不會采取這樣的行動。你所說的這個報道是不實的,伊朗軍方領導人沒有敦促哈梅內伊解除宗教命令,同意伊朗制造核武器。不管是2003年之前、還是到目前為止,伊朗從來沒有討論過制造核武器。

伊朗已經非常明確地表示,由於核武器的性質,伊朗不想制造核武器。伊朗一直認為,如果伊朗擁有了核武器,該地區的其他國家也會想要擁有核武器,這將導致地區局勢不穩定。因此,無論是出於道德理由,還是戰略考慮,伊朗都不會制造核武器,因為擁核對伊朗來說弊大於利。

澎湃新聞:如果伊朗的核設施再次遭到以色列(专题)或美國的攻擊,伊朗將采取怎樣的措施進行回應呢?

馬蘭迪:伊朗的防空能力非常好,正如我們在以色列伊朗發動襲擊時所看到的那樣。伊朗會繼續加強其防空能力,更重要的是,伊朗也擁有強大的進攻能力。如果美國以色列伊朗發動襲擊,伊朗將進行猛烈的還擊。

我認為,美國至今不對伊朗發動攻擊的原因,正是因為伊朗擁有強大的導彈能力、無人機能力和防空能力。我們毫不懷疑,如果美國確認自己能夠對伊朗發動進攻而不會面臨強烈反擊的話,他們早就這麼幹了。

中國俄羅斯都是伊朗非常親密的朋友”

澎湃新聞:正如您剛才提到的,上個月伊朗中國俄羅斯官員在北京伊朗核問題舉行了會晤。您如何看待中俄在解決伊朗核問題上扮演的角色呢?

馬蘭迪:中國俄羅斯不僅在談判桌上,而且在總體上都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他們都為在我們地區建立友好關系而提供助力。我們都記得,正是在中國的斡旋和調解下,伊朗和沙特通過談判,最終在北京宣布恢復兩國外交關系。

伊朗來說,俄羅斯中國的作用非常具有建設性。這也是為什麼伊朗認為,中國俄羅斯都是伊朗非常親密的朋友。過去幾年,伊朗俄羅斯中國之間的關系取得巨大的進步,未來這三個國家之間的關系應該會發展得更加緊密,尤其是在美國的行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不理性、更不可預測的情況下。



澎湃新聞:中國外長王毅3月14日曾提出了關於解決伊朗核問題的五點主張。您如何看待這些主張?伊朗期待中國在最終解決伊朗核問題上發揮怎樣的作用呢?

馬蘭迪:中國的立場一直很合理。中國一直主張,在國際法框架內,所有國家都必須能夠追求自己的權利,和平利用核能是每個國家的權利,這一點對伊朗也是一樣的。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6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