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這部被英首相點名的8.8分電視劇,暴露了青少年成長中最黑暗的一面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近年來,聚焦青少年成長題材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少年的你》聚焦校園暴力,《年少日記》探討家庭教育的影響,《少年法庭》直面青少年犯罪……這些作品無不引發觀眾和社會的廣泛討論。


最近,一部只有4集的英劇自3月上線以來就打破了收視紀錄,被稱為“年度神劇”。

英國首相斯塔默親自表示,他和青春期的子女一起觀看了這部劇,並決定在英國所有中學進行播放,足見其影響力。




《倫敦時報》對此評價:這是一部每位家長都應該看的電視劇。

而《衛報》則稱其為:我們這個時代最恐怖的電視劇?令所有父母心生恐懼的《混沌少年時》。



本文涉及劇透,但不影響觀劇體驗,推薦各位家長閱讀文章後和孩子一起觀看。





隱秘的角落,罪惡的溫床



故事的開始,一群警察沖進家裡,把已經嚇得尿褲子的小男孩抓了起來。這就是我們的主角Jamie,他被指控殺害女同學。

面對突如其來的指控,Jamie矢口否認,父母更是震驚不已,堅信警方一定弄錯了什麼。

13歲的Jamie,看上去白淨斯文,雖然不愛運動,但成績還不錯,一直是爸媽眼中的好孩子,老師口中的好學生。



但是從警方找到的一段監控中我們看到,Jamie和女同學Katie在停車場發生爭執後,連續捅了她7刀。

一個連打針都怕的孩子,究竟為何會做出如此惡魔般的舉動?警方開始從各個方面入手,調查Jamie的作案動機。

第一時間,警方將調查重點放在家庭環境上。根據經驗,他們知道很多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大多能在家庭中找到蛛絲馬跡。

於是,他們翻箱倒櫃,試圖找到任何異常的證據,但一無所獲。

從第一集的細節中,我們可以窺見他的成長環境。Jamie出生在一個典型的中產家庭,父親是藍領工人,父母與姐姐關系和睦。看上去,這樣的家庭似乎並不會孕育出一個殺人犯。

無奈之下,警方將調查方向轉向學校。但是校園裡一片混亂不安,學生當著警察的面大打出手,老師在其中毫無威信,甚至顯得無力又渺小。

警方依舊找不到任何實質性的突破口。



就在調查陷入僵局時,一名警察的兒子悄悄拉著父親說:你之所以查不到任何信息,是因為你根本不懂他們的“暗號”。

其實警察早就已經看到社交媒體上的信息,以為Jamie和Katie關系友好。

但Katie曾在Jamie的Instagram評論區留下幾個看似無害的表情符號,實際上是一種編碼形式的欺凌。

炸藥代表一個爆炸的紅色藥丸,指的是大氣層。100暗指少年口中的“二八定律”,即80%的女性會被20%的男性所吸引。





Katie在羞辱傑米是一個Incel。Incel是由Involuntary Celibate組成的合成詞,中文意思是“非自願獨身者”。

換句話說,Katie暗示Jamie是一個屌丝。

案件的另一面逐漸浮出水面,Jamie不僅是施害者,也曾是受害者。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縮寫、網絡黑話不斷更新,讓家長應接不暇。

比如awsl=啊我死了,pyq=朋友圈,bot=定期分享投稿,rmb=人民幣,sjb=神經病,sx=私信,u1s1=有一說一,ojbk=完全沒問題...

不同圈子還有不同的黑話,飯圈中有我擔、隊友粉、正主、唯粉、cpf...谷圈中有吧唧、自推、吃復數...

而在更難發現的隱秘角落,甚至存在專門的隱秘符號用於討論危險話題。



《每日郵報》報道,親子教育專家Janis Norton曾整理出一份加拿大青少年的網絡情色縮寫:

PIR=Parent in room爸媽在房裡;9=Parent watching爸媽在看;420=Marijuana大麻;IWSN=want sex now...

青少年與成人的代溝,遠比我們想象得深。即便身處同一個世界,成年人很難察覺,他們的孩子正在經歷怎樣的暗流湧動。

而在那些成年人看不見的隱秘角落,惡正在悄然滋生。



有毒的男子氣概,罪惡的催化劑

在第三集,為了能夠盡可能了解Jamie的犯罪心理和動機,警方邀請了兩位心理醫生對他進行評估。

即使是面對成年人,Jamie依然流露出男性對女性的掌控欲。

他用語言攻擊、欺騙、甚至開黃色笑話,試圖掌握對話節奏,甚至想要引導心理評估師按照自己的意圖提問和回答。





但是在訓練有素的心理咨詢師面前,Jamie終於破大防,而隱藏的真相就是有毒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

“有毒男子氣概”指的是對傳統男子氣概的極端追求。男孩為了符合所謂的“陽剛”標准,刻意壓抑情感,久而久之可能發展出厭女、恐同等傾向。

他們難以建立健康的兩性關系,常把挫折歸咎於女性,對女權主義充滿敵意。

這種心理讓他們對外暴躁易怒,甚至具有攻擊性,而內心卻充滿壓抑、脆弱和無助。

原來,當時Jamie被Katie諷刺後,Katie自己的隱私照也被男生們瘋傳。

Jamie趁機接近,假意安慰她,沒想到還是遭到了無情的拒絕。

惱羞成怒的Jamie失去理智,最終殺害了女生。在他看來,自己除掉那個“霸凌者”,所做的不過是正義的懲罰。



最後一集,調查重新回到Jamie的家庭。

Jamie的父親Eddie來自一個典型的男權主義家庭,父親動不動就對家裡人打罵。


Eddie對這樣的教育方式深惡痛絕,因此對Jamie的教育從來沒有過激行為,但他沒有意識到自己也在以某種方式延續著這種模式。

Eddie喜歡體育運動,而Jamie體弱、對體育毫無興趣,有一次,Jamie因為足球踢得不好而被同伴嘲笑,而父親居然移開目光。

這讓Jamie覺得因為自己不夠陽剛而讓父親失望了。

於是,為了更有男子氣概,避免被看作“軟弱無能”,他放棄了自己擅長的畫畫。



父母感到不解,孩子每天待在房間裡,不出門,應該不會學壞。

但他們沒有意識到,即便是被關在一個小小的房間裡,Jamie依然可以通過網絡了解一切,而這些內容最終塑造了他的人格,甚至將他推向了犯罪的邊緣。

Jamie殺害Katie,並不是單純的沖動行為,而是在長期接觸某些宣揚對女性暴力的“有毒”網絡社區後,形成的犯罪動機。





據《每日郵報》等多家外媒報道,這部劇引起了英國政府的深刻反思,決定在中小學為男生開設“反厭女”課程,以遏制“有毒男子氣概”的蔓延。

其實在我們所處的社會,從家庭到國家再到全球都充斥著性別偏見。這種偏見不僅壓迫女性,也在向男性施加另一種壓力。

從小到大,男孩子被教育要堅強,不能哭哭啼啼像個女孩;男孩不能喜歡粉色;男孩不能玩洋娃娃;男孩不能學文科...

這些觀點既沒有科學研究證據證明,也沒有事實支撐。

在青少年時期,孩子們開始探索自我和社交邊界,關注自己在同齡人中的位置。

而青春期本就充滿挑戰,再加上性別歧視的壓力,會使孩子們的人格發展受阻,甚至造成無法修復的創傷。

這些影響深遠,可能會伴隨他們一生,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將這些偏見傳遞給下一代。



少年與惡的距離

《混沌少年時》講述了一個13歲的殺人犯的故事,但由並不止步於犯罪本身。


而是探討了校園霸凌、網絡暴力、兩性關系、家庭教育、成人與青少年之間的巨大代溝等更隱性的一面,反思青少年與惡之間的距離。

《混沌少年時》英文名是Adolescence,而混沌則是對青少年這一階段最好的注釋。



13歲的孩子大多處於初一,或者是剛剛經歷了小升初,離開小學生身份的他們儼然覺得自己是個小大人。

這個時候,男孩女孩身體開始快速發育,一些孩子開始過上了寄宿生活,早早地脫離了父母無微不至的管束。

與此同時,力量、膽識、自我意識都在飛速瘋漲,天不怕地不怕,什麼都敢嘗試。

這不得不令人想起早前百度高管13歲女兒開盒事件,沒錯,又是13歲。





回看過去的新聞,少年犯罪不在少數。去年一起13歲邯鄲少年故意殺人案震驚全國。

作案過程令人窒息:用鐵鍬猛擊被害人頭部直至其失去呼吸,幫凶淡定擦掉指紋,另一名幫凶返回現場埋屍,事後上任若無其事在埋屍點旁打游戲,面對警察的詢問還熟練地撒謊。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NS)的數據,2023-24年83%的青少年凶殺案涉及刀片。

在截至2024年3月的一年裡,英格蘭和威爾士記錄了約50,500起與利器相關的犯罪,比2022-23年增加了4.4%,10至17歲的青少年約占這些罪行的17.3%。

“童言無忌”“小孩子沒輕沒重”這樣的話語常常用來為青少年犯罪開脫。但實際上,青少年與惡的距離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近。



在網絡時代,暴力文化正改變青少年的犯罪行為和心理。

少管所數據顯示,73.6%的未成年犯接觸過“暗網殺人教程”,13歲的邯鄲殺人犯就是通過短視頻平台學習反偵查技巧。

當算法推薦系統成為犯罪教科書,智能手機和暴力游戲培養的“數碼原住民”,早已不是法律定義下的“無刑事責任能力人”。

更諷刺的是,日本刑法學家藤本哲也的研究揭示:青少年生理成熟提前了3到4年,但由於網絡的侵蝕,心理年齡卻在倒退。

這種現象在社交媒體使用上尤為明顯。

英國校園反網絡陰謀委員會(Commission into Countering Online Conspiracies in Schools)2024年2月發布的報告顯示,盡管大多數社交媒體平台設定的最低使用年齡為13歲,但仍有77%的11至12歲兒童活躍在社交媒體上。

這些數據表明,社交媒體不僅影響青少年的認知,還在塑造他們對世界的理解,甚至影響他們對暴力和犯罪的態度。



養育孩子需要整個村莊的力量

怎樣讓避免惡在青少年中滋生,劇中並沒有給出答案,也不可能給出答案。

有句話說,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摧毀一個孩子也需要一個村莊,傑米顯然已經被摧毀了。

他被一個冷漠的學校系統所遺棄,他的父母雖然在身邊,但是並沒有真正了解和關心他。

他被那些不懂得給予他情感支持的朋友傷害了,甚至他自己內心的混亂以及在網絡社區上吸收的暴力的元素,也讓他一步步走向極端。

所有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最終造成了悲劇的發生。





這場悲劇並非單一原因所致,而是“社會-學校-家庭”(以及社交網絡)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青春期》的聯合創作者斯蒂芬·格雷厄姆曾說:“我們拍這部劇就是想引發討論——怎麼才能阻止這種危機?

現在有機會把劇帶進學校,我們特別高興,希望這能促使老師和學生聊聊,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們自己討論起來。”

青少年暴力和極端思維的滋生並非一朝一夕,惡之萌芽往往是在不經意間滋生。

每一個微小的細節和每一段情感缺失,都可能成為加劇青少年內心掙扎的催化劑。

比譴責惡更重要的是預防惡。

只有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的努力,才能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為他們撐起一道防線,讓他們遠離暴力和偏見,走向更加光明、健康的未來。

-每日教育新知-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