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我們就這麼下賤嗎?"億萬富翁養子拉黑生父事件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作者:桌子先生






兒子3歲時被拐賣,艱難尋子22年後發現兒子竟然是億萬富豪的養子,他們經過相認後只有短短10個月,親生兒子卻把他拉黑了?

這是怎樣曲折離奇的故事?難道又是農夫與蛇的故事?

最近,尋子圈的名人“雷公”,在網上發布自己的道歉視頻,說自己被親生兒子拉黑了,一句“爸爸錯了!”在網上炸開了鍋。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雷公”原名雷武澤,1998年,兒子川川出生。

2001年,時年3歲的川川在湖南岳陽外婆家走親戚時被拐,此後雷公開啟了漫長艱辛的尋子之路。

懸賞25萬、跑遍全國,不管多難他從未放棄尋找兒子。



終於在2023年6月,找到了兒子川川。

22年的艱難找尋,終於在這一刻有了回響。

那時,全網都在為這個偉大的父親而歡呼喝彩。

但現實的荒誕之處就在於,你永遠想不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誰也沒料到,這場美好的重逢,竟是另一場風暴的開始。

在“雷公”跟兒子川川相認10個月後,川川竟然直接讓生父“雷公”去注銷戶口,說要徹底斷絕關系,還將父親給拉黑了!

這樣的做法,顯然不符合網友想象的“大團圓”結局。

於是,網上開始有人攻擊川川,罵他是在億萬富豪養父母家生活過得太好了,忘本了,對親生父母變得冷漠和自私了。

但,真相果真如此嗎?

這其中,是不是暗含了什麼隱情?

當我們扒開這對父子相處的細節時,卻發現,有些事,或許一開始就注定了結局。

起初,川川在認親後,對雷公的態度還是很友好的。

他會主動接父親吃早餐,會關心家人,父子之間的溫情在時隔20多年後,終於照見了曙光。



但,或許是多年的尋找,讓雷公急於想要跟兒子確認親情關系,他的補償心理逐漸失控。

他開始頻繁地向兒子“索要”親情。

認親之後,他明裡暗裡地要求兒子來看他或者他們去深圳找他。

但此時,孩子已經25歲了,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需要忙碌的工作,而雷公的到來,可能會給他帶來困擾。







說真的,已經成年的孩子,即使是一手帶大的,都不希望和父母在生活上過多地捆綁。

更何況川川從小就跟他們分開,除了血緣關系的存在,真實相處起來多多少少會有點尷尬。

但雷公沒有想到這一點,兒子婉拒之後,他還不斷地施壓。

他希望能促進跟兒子的溝通交流,於是,他要求兒子看指定的書籍,要求他隨時報備自己的行蹤。



說實話,別說是剛找回來的孩子,就算是養在身邊的孩子,這樣做都讓人覺得很窒息。

但雷公充耳不聞。

類似這樣的事情發生好多次後,兒子開始逃避跟雷公的深度溝通和交流。

但沒想到,這種態度引發了雷公的嚴重不滿。

他瘋狂發信息給川川,指責他對親生家人不夠關心。

語氣裡充滿責備,讓人窒息。

“找到你之後,我們的關系一直這樣,正常嗎?別人家高高興興歡聚一堂。你總覺得你是對的,我是錯的,對嗎?我錯在哪?”

“22年來您過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祖宗日子,你認可嗎?”

“您就那麼忙,那麼冷漠嗎?”





所有的對話都以反問結束,換誰誰受得了?

川川的養父母家庭條件很好,而幸運的是,他們也把川川當成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精心呵護。

連雷公自己都說,20幾年來,川川在養父母家一滴眼淚都沒有掉過。

可能是兩個家庭經濟懸殊太大,欣慰,嫉恨,羨慕等各種復雜的情緒充斥在雷公的心裡,讓他的行為逐漸偏激。



川川的親妹妹患流感,他沒有出言問候;

雷公自己動手術,川川沒有做到及時的關心和陪伴。

這讓他怒不可遏。

他出言指責川川:我們就那麼下賤,是不是?有錢人,就那麼尊貴,香火就那麼香,是嗎?



從這些只言片語裡,不難看出,雷公想拉近跟川川的關系是真的,但這些話裡充滿了索取和控制的窒息感,也是真的。

而更毛骨悚然的是,大家有沒有發現,雷公在跟兒子溝通的時候,一直用的是“您”。



一個父親,在孩子面前卻刻意把自己的姿態放得極低極低,看似是尊重孩子,實際上卻讓人覺得很扭曲。

一個孩子幾十年沒見,他的記憶和成長回憶裡都沒有你,對你是完全陌生的,而且兩個人的三觀不同,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慢慢適應和磨合。


但雷公覺得孩子就應該一開始放開懷抱擁抱他們,不然就是不孝,不然就是“想當有錢人家”的香火,這多少有點道德綁架了。

而且養父母對他也有養育之恩,這麼多年的親情和恩情,也不是他想要斷就能一下子斷掉的。



不止如此,其實父子兩人在後續的相處中,也因為三觀產生了極大的沖突。

當時川川被找到之後,在網上引發了很大的轟動。

“雷公”也看到了商機,注冊了自媒體賬號搞流量,注冊了公司直播帶貨,他甚至想要把自己這段尋子經歷拍成電影,打響知名度。

這些運作,都少不了需要川川的配合。



於是,他要求川川加一些同經歷的尋子家庭成員的微信,促進交流。



但川川此時已經25歲,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對此十分反感,他不希望父親隨便把自己的微信給外人,不希望這些事擾亂他平靜的生活。

他義正言辭地跟雷公交涉,不希望他這麼做,但雷公始終有自己的想法和邏輯,怎麼說也說不進。

川川終於忍受不了父親的控制欲,跟他說要斷絕關系之後,果斷拉黑他。

然而,雷公此時還沒有意識到是自己的原因導致如今的結果,他依然在抱怨買家:

天打雷劈,明天開始,打擊買家!把我的崽養成這樣!



自始至終,他都沒有認為自己有絲毫的錯處。

看得出來,雷公對孩子並沒有惡意,22年尋子確實也很辛苦。

但恰恰就是他的索求、他的掌控、他的爹味太重,讓孩子太壓抑,太窒息,才不得不斬斷這段關系。

他是否想過自己做的這一切,自己規劃的這一切,是不是對方想要的?

22年尋子的辛苦,孩子就一定得把你供奉著?

看完整個事件,很多網友的點評也是一針見血:










父母和孩子之間,本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

更何況,這種分離了幾十年,只剩下血緣關系的父子。

很多父母就是這樣,面對孩子的時候,總是以一種看似“低姿態”的樣子來脅迫孩子,控制孩子,可這裡面只有窒息和壓力。

《為何家會傷人》裡,有一句話令人震撼:

最深的情緒綁架,往往來自於家庭。

他們會通過自我犧牲,給對方制造愧疚感,然後以此逼迫對方服從,但這樣只會把彼此越推越遠。

你的犧牲只是你的事情,你的安排和控制也只是你的事情,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如果一定要強行介入和掌控另外一個人的生活,最後得到的結果只會是悲慘的。



同樣是尋子,孫海洋和郭剛堂跟雷公就是一種鮮明的對比。



孫海洋找回孫卓後,一開始孫卓是不願意回深圳的,但孫海洋是個有大智慧的人。

他在前期做的那些鋪墊,那些聲勢浩大的尋子新聞,相信孫卓去網上一搜就知道,他不是被父母拋棄的,父母這麼多年為了他,一直沒有放棄。

但他不會在孩子面前說自己的辛苦,而是讓孩子自己去感受,這一下,孫卓的好感度就瞬間增加了。





在認親之後,孫海洋並沒有逼著他和自己回深圳,而是問他願不願意去湖北老家。

回湖北認親,這是孫海洋的第二步,鄉鄰們盛大的歡迎場面,給足了那個時間段裡的孫卓,需要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最後,他送孫卓回山東養父母那裡,在送孫卓回山東的車上,孫海洋也並沒有給孫卓施壓。

他在等,等待孫卓向他表達回家的願望。

果然,孫卓小心翼翼地問他如果回深圳,有沒有學校可以讀書。

而孫海洋給了他肯定的回答。

孫海洋雷厲風行的行事作風,給足了孫卓安全感。

他沒有不斷地向孩子灌輸我多麼不易,我為了你犧牲了多少。

他一直在做的,就是用行動證明向孫卓證明:

你本來就是我們這個家的一份子,我們這個家有這麼多優秀的成員,我是一個很有責任的父親,我會好好保護你,給你好的成長環境。

還有尋子的郭剛堂大哥。

他騎著摩托車尋子24年,找到的時候孩子已經成家立業,在另一個城市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他沒有逼迫孩子一定要“回家團圓”,而是用心地維護著和孩子間的關系,等待孩子慢慢適應,一步一步重啟親情。

如今,兒子仍然定居河南,偶爾回家,父子倆關系很好,沒事就會閒話家常。

這幾年,他很少接受媒體的訪談,呼吁大家不要打擾兒子的生活,斷絕了外界對兒子的好奇心。

這個偉大的父親,笨拙地守護著遲到的親情,真的讓人感動。



與其說他們都是有大智慧的人,毋寧說他們對孩子,有著極大的尊重和成全。

尊重孩子作為人的意志,尊重他們的獨立人格,尊重這麼多年的分離帶來的境遇。

他們未曾用“血緣”綁架孩子的選擇,而是用細小的溫柔,將二十四年破碎的時光揉碎成細沙,一點點鋪就兒子通往新生活的路,成全他們新的人生。

重建親密關系就像手中攥沙子,是一個柔軟而漫長的過程,一下子攥緊,手裡留存的沙子就會很少,但要是慢慢地呵護著往裡收,就會找到最佳位置。

這或許就是親情最曼妙之處:

真正的愛,從不在執念的牢籠裡,而在放手與成全的微光中。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已經有 2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共有 2 人參與評論    (其它新聞評論)
    評論1 游客 [順.幹.號.求] 2025-04-16 13:39
    very good real story, to give us something to think about how to make a good relationshiop with our children, even they grew up with their parents. we need respect them as a independent person.
    上一頁1下一頁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38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9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