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双一流"高校扩招,上名校更容易了?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高考报名人数连续多年上升后,今年“双一流”高校迎来新一轮扩招。


3月初,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继宣布,今年各增加150个本科招生名额。此外,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也将扩招本科生,增幅在100至500人不等。

事实上,近年来本科生扩招规模持续扩大,但今年的力度尤为显着。3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将持续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升级,扩大优质本科教育供给,进一步增加“双一流”高校的招生规模,在去年扩招1.6万人的基础上,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


此次扩招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领域。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这是高校在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上的主动调整。有分析认为,作为连接基础教育、科研与产业的关键环节,本科招生的变化不仅影响高考录取格局,也映射出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视觉中国

“提高了进入名校的概率”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强调,要“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和“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此轮扩招的核心是培养高层次人才,以支撑科技创新、制造业升级和产业转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仅有助于适应人口变化与就业需求,应对高学历需求上升的趋势,也能缓解“难进一流高校”的压力,提升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过去五年,我国高考录取人数从2020年的967.45万人增长至2024年的1050万人,但本科录取率却从41.4%降至33.5%。本科教育,尤其是优质本科资源供给相对不足。近三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地的本科招生规模分别稳定在3400—3500人和3800—3900人。

一位国内顶尖高校长期从事本科招生工作的老师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清华、北大等头部高校在各省招生时,不仅需要向每位录取学生及其家长解释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还需与各学院沟通协调,招生名额还涉及不同省份间的激烈竞争。在她看来,整体上,这次扩招的确提高了进入名校的概率。

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双一流”高校从自身发展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角度,具有扩招的意愿,但扩招规模不仅要考虑国家和地方政策,也取决于学校教学资源的承载能力。蔡荣根介绍,高校扩招涉及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以及基础设施等因素,学校需评估自身承受能力,每增加一名学生,地方财政都要增加相应拨款,学校也需要更多编制以引入师资。


“扩招决策既受政策引导,也受高校自身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制约,这是响应国家号召的一次集体行动。”郭英剑这样评价。

“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化”

多所扩招高校的招生部门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各省份、各学院的具体扩招名额尚未最终确定。然而,这些高校的扩招通知中,“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是常常被提及的表述。

北京大学的新增招生计划将重点聚焦国家战略急需、基础学科及新兴前沿领域,主要依托元培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和临床医学专业进行培养。清华大学则将新增本科生纳入新成立的本科通识书院,该书院计划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与科研,培养掌握AI技术并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双一流”高校扩招本科生,背后的逻辑与近年来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改革一致,即淘汰老旧学科,增设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学科专业。专业调整的本质也意味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2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2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