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婆媳退場母女登台,國產文藝中的家庭難題正在被"重啟"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文/新潮觀魚】

毫無疑問,“母親”這個角色是近年來在銀幕裡被大規模重塑的形象。當厭倦了十年來家庭劇中無休止的婆媳矛盾、夫妻沖突的歇斯底裡,今天的關注對於家庭題材電視劇的需求更多地轉向了“一個讓我身心放松的浴池”“一個讓我深深共鳴的嘴替”“一次既輕松歡樂又不失思考的體驗”這樣看似輕量化但其實一點都不低的標准。


由李漠導演,周雨彤、吳越主演的《180天重啟計劃》正是乘著這樣的潮流成為了2025年初的一款“口碑劇集”:在湖南衛視、芒果TV雙平台播出後,CSM全網平均收視率達0.85,份額4.46%,排名各省衛第一。豆瓣開分7.9分,以最高分領跑同期國產電視劇集



很多人知道這部劇都是從網上流傳的那個劇情開頭略感荒誕的片段開始的:顧雲蘇(周雨彤飾)剛和男友分手卻發現自己意外懷孕,去醫院產檢居然撞上了自己48歲懷孕的老媽吳儷梅(吳越飾)在後爸的陪同下也來產檢了……



接下來,在社會上遭受了失業+失戀雙重挫敗的顧雲蘇,在180天的時間裡“回歸家庭”,照顧自己高齡懷孕的媽媽。

外婆、媽媽、女兒,三個女人,兩對母女彼此的代際沖突和愛的回憶不斷交織。表面上一地雞毛、吵吵鬧鬧的家庭碰撞爭吵以喜劇的形式展開。

引用吳越和新潮觀魚的交流時,她對於劇情的理解:

“這是我心目中明亮健康、春光明媚的母女關系。母女是‘熱著吵’的關系,開心的時候很開心,熱烈的時候很熱烈。”

母親,是每一個人類都無法離開的情感連接。母親作為一種人物角色類型貫穿了人類浩瀚的藝術史。

然而我們印象中的影視劇裡的母親形象卻總是在“神性”和“魔性”兩個極端徘徊:要麼是傳統儒家思想中被歸為道德與奉獻的化身,是“嚴父”身邊的“慈母”,是孩子們對於家庭溫暖和牽掛的具象化存在,是為了家庭的團結和子女的成長默默勞作一生的獻祭者;



要麼如同《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媽媽或《安家》中的房似錦媽媽那樣是女兒的噩夢與牢籠,成為了“原生家庭”對女性壓迫的代言人。



從去年的熱門電影《好東西》到最近的《180天重啟計劃》,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在嘗試探索一種類似王鐵梅或是吳儷梅那樣“很新”的母親形象:她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完美母親”,她們沖動愛玩、熱烈潑辣、愛自己、追求事業的同時獨自撫養女兒,她們不要求女兒事業有成、反哺家庭,只求自己的女孩兒開開心心。

她們是很多當代年輕人眼中的“理想媽媽”,但他們絕不是活在童話裡。就像《180天重啟計劃》中的吳儷梅在評論區和彈幕區總是被質疑的“作”:為什麼條件不錯要未婚先孕還要私奔?為什麼老公還可以卻要離婚單親?為什麼已經高齡卻要放棄難得打拼的事業做高齡產婦?




即使在周雨彤扮演的“青年吳儷梅”的故事裡,她是一個很潮很酷的媽媽,但另一條時間線上她依然會在爭吵時說出無數個“傳統母親”會說的氣話:“我這樣做是為了你好”“如果沒有你,我的生活不會像現在這樣辛苦”。周雨彤這樣形容她心中的“母女關系”:

“母女關系是一種幽微的牽絆。母親和女兒是如此相似,但她們有的時候既不願接納另一個自己,也害怕成為彼此”。



如果說母親吳儷梅的塑造更多地帶有一種突破固有模板的探索,那麼女兒顧雲蘇的設定則是沖著和當代年輕人共情去的。

和上一輩比,這一代的年輕人沒有那麼強的“能量感”,在感情上做不到轟轟烈烈的“戀愛腦”,工作之余也當不了酒吧裡瀟灑恣意的“女舞神”,也沒法像媽媽一樣做出讓當代年輕人心向往之地“整頓職場”——“永遠笑盈盈,永遠不知疲倦”。






經歷了生活失意的她從開始的隨波逐流、困惑迷茫,到在沖突和碰撞後逐漸體驗,感悟,最終“重啟”這段深厚的母女關系。正如劇中讓人感懷的“我在天上挑媽媽”——顧雲蘇是我們這代人的眼睛,是這場“重啟”的發動者。

周雨彤既作為女兒出現,也扮演著媽媽的年輕時代,觀眾看到的是兩個“像又不像”的女人。周雨彤說,“顧雲蘇是全然放松的大提琴,而吳儷梅是一架噔噔噔的鋼琴。”她也會在表演的過程中模仿吳越的口音,模仿她“翹翹的嘴型”。

“原生家庭”“東亞家庭的小孩”是這幾年互聯網上非常流行的詞,人們用“原生家庭”來解釋很多當代的社會現象、年輕人的心理問題和困境。《180天重啟計劃》和很多其他的影視作品一樣,試圖用一種兩代人都能接受的方式去把各種問題和矛盾攤開、經歷了老一輩母親的離去和新一個女兒的誕生,將疏遠的親情消化、和解,最終實現一種“重新發現”和“雙向奔赴”。《180天重啟計劃》把原著小說中的“陪產計劃”改成了“重啟”,可以說是點睛之筆。



從這個意義上說,在熒幕上塑造全新模式的、健康的母女關系也許是年輕人渴望的“打破東亞家庭關系魔咒”的一個很好的突破口。這讓我想起最近有部分針對餃子版《哪吒》的討論,其中涉及到很多對於“上影版哪吒”的懷念,認為這是一個“東亞小孩對抗原生家庭”的偶像級人物,如今卻在集體記憶中被抹去了。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新版的《哪吒》也試圖從父輩的角度先邁出解開這個死結的一步——新版的李靖夫婦首先被改成了無條件信任尊重孩子,希望孩子快樂成長,為了孩子願意犧牲一切的當代“模范父母”,而並非是簡單粗暴的只是讓子輩去“反思”“理解”“孝順”。相對於父子關系,母女關系又多了一層細膩、堅韌和普遍命運的共情,是一把破解當代代際矛盾和Z世代精神困惑的好鑰匙。

一句“我愛你,僅此而已”是需要勇氣的,“每個母親都有自己的女兒收拾”又讓無數人回想起了諸多和自己媽媽相處的點滴真實。畢竟,“在成長的道路上,既要成為成熟穩重的大人,但偶爾也想躲在父母身後做個小孩”。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7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5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