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DeepSeek爆火,最受傷的為何是山東 ...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本周伊始,山東省委機關報旗下賬號“山東政事”,轉發了作家魏新的一篇文章《有一種現象,叫山東黑子》。雖然文章已經刪除,但這也可以理解為官方釋放的聲音。




文章指出,所謂“孔孟之道”耽誤了山東的發展,是對“儒家思想”的誤解。“仁義禮智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識,孔子、孟子都是理想主義者,並不是鑽營的官迷。至於山東人愛考編,2024年國考人數超過20萬的省市只有廣東和北京,山東排第四,比河南還少一點。


文章也討論了引發大量吐槽的酒桌文化,表示外地人初來乍到可能會不適應,但座位安排其實完全是對客人的照顧,盡量讓每一個人不冷場,不尷尬。喝酒方面,如今也很少會硬灌客人喝酒,對於不太熟,尤其是第一次見面的客人,擔心客人不盡興,可能會多敬幾杯。

對於山東沒有“六小龍”,文章直言,山東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全部四十一個工業大類的省份,化工、裝備制造產業表現優異。或許山東的步子小了點,但更穩健;山東的速度慢了些,但更踏實。

在這篇“正名”文章發表之前,山東兩大經濟強市濟南與青島,已經就杭州“六小龍”出圈發出了追問和反思。2月10日,濟南官媒刊發《杭州“六小龍”出圈,給濟南什麼啟示?》一文,羅列了濟南與杭州的相似之處,比如都是經濟大省的省會城市、都是都市圈核心城市、都非常重視營商環境等等。

同時,濟南官媒還轉載了一篇自媒體文章,文章認為“杭州的故事遠超出地域經濟范疇,它實質上重構了技術創新的哲學認知:真正的突破不在於集中資源扶持某個企業,而在於培育讓‘意外發現’成為必然的生態。”培育這樣的生態,或是濟南要向杭州學習的關鍵。

青島則在2月14日召開的全市科技工作會議上,剖析其與以杭州為代表的前排城市之間存在的差距,尋找自己在創新引領、尤其是作為創新主體的科技企業培育方面的不足。


從數量上看,2024年青島有高新技術企業8650家,而深圳有2.6萬家、杭州有1.6萬家、武漢有1.7萬家;青島有科技型中小企9777家,蘇州有2.4萬家、深圳有2.2萬家、南京有2.1萬家。

從質量上看,青島科技企業的成色也有所不足。以一個數據為例:青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占比為35.2%,在全省排名產不靠前。研發投入占比低,意味著科技企業在創新方面花的錢少,直接導致科技企業創新動能不足。

-03-


大象的轉身

杭州之所以能走出“六小龍”,背後是產業布局、營商環境、科研實力、創新氛圍等多重因素的加持。而山東酒桌文化背後隱藏的人情江湖與官場氛圍,一定程度上確實是限制了創新的生長。“DeepDrink”的全網調侃,與其說是一場“網絡狂歡”,不如說是公眾對山東經濟轉型的集體審視和期待。

山東經濟因總量大、塊頭大,產業笨重、轉型緩慢,傳統產業占比較高而被稱為“大象經濟”,給人留下大煤炭、大鋼鐵、大水泥、大煉化等“五大三粗”的印象。在此基礎上的“新舊動能轉換”,其難度不亞於“二次創業”。

以2023年數據為例,全省規上工業企業中,重工業企業數量、營收總額分別達到2.6萬家、8.9萬億,占比分別高達65.1%、77.3%。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營收11.6萬億,其中八大行業營收超過5000億,大多分布在傳統優勢產業領域。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2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