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新加坡: 想復制"周受資"的陪讀媽媽 瘋狂逃離新加坡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年前,Tik Tok難民湧入小紅書引發全球熱議,而其掌舵人周受資再次走進公眾視野。1月20日,在川普重返白宮的就職典禮上,周受資現身重要嘉賓席,與馬斯克、貝索斯、扎克伯格等科技大佬同場觀禮。


回想起2023年初,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周受資一個人單槍匹馬被50多名美國議員連環質問長達5小時,始終不卑不亢,從容冷靜,回答滴水不漏。

真不愧為雷軍多年都念念不忘的男人。那時,周受資也因此成了無數中產媽媽們眼中的完美華裔精英。


他的履歷表的確讓人歎服:曾在金融巨頭高盛擔任投資銀行分析師,在Facebook實習,先後擔任俄羅斯DST投資管理公司合伙人、小米公司CFO,以及TikTok的CEO。

是什麼樣的教育,能培養出這麼一個完美精英?新加坡媒體《聯合早報》認為:周受資之所以成功,與新加坡政府推行的雙語教育制度息息相關。

周受資1983年出生於新加坡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曾經營建築公司但最終破產,母親是一名會計。



他在新加坡南洋小學和華僑中學接受教育,這兩所學校都是新加坡雙語教育的典范。

新加坡所推行的雙語教育,讓周受資能同時擁有流利的英語和中文能力,這為他未來在國際科技公司和中國互聯網大廠的職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無獨有偶,最近另一位大熱的華爾街“金融新星”李薇也是新加坡雙語教育的受益者。

李薇出生於重慶的一個教師家庭,後隨父母搬到深圳,就讀於深圳四大名校之一的深圳外國語學校。

在校期間,她以卓越的數學天賦,兩度奪得中國數學奧林匹克金牌,獲得國際認可的獎學金,遠赴新加坡萊佛士書院完成高中學業。隨後,她進入劍橋大學數學系,完成本碩連讀。





如今,年僅35歲的她,已是貝萊德(BlackRock)的全球首席投資策略師,掌管著超過15萬億美元的資金,還在一年內讓公司市值破萬億。



正因為此,最近幾年新加坡也成為國內中產家庭低齡留學的選項之一。但不少陪讀媽媽也發現,新加坡並非教育的烏托邦,而更像是另一場難以掌控的“教育實驗場”。

低齡教育新加坡贏了全世界

新加坡的基礎教育全球領先,這是世界公認的。

在最近發布的TIMSS(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中,新加坡學生在數學與科學領域的表現再度領跑全球。

四年級數學新加坡學生平均得分615分,高於中國台北(607分)和韓國(594分)。

八年級數學新加坡學生平均得分605分,略勝中國台北(602分)和韓國(596分)。

四年級科學:平均得分607分,領先韓國(583分)和中國台北(573分)。

八年級科學:平均得分606分,超過中國台北(572分)和日本(557分)。











超過40%的新加坡學生達到“高級”水平,而國際平均達標率僅為7%。

即使是成績墊底、位於後20%的新加坡學生,在數學“應用”和“推理”領域,得分也高於國際平均水准。

這已不是新加坡第一次在TIMSS中斬獲第一。事實上,新加坡幾乎歷年來都穩居榜首,在72個參與調查的國家和地區中,始終表現優秀。



不僅如此,新加坡學生在國際競賽中也屢次摘金奪銀。

在2024年的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上,新加坡代表隊斬獲11金14銀3銅,其中由萊佛士書院組成的五人團隊在預賽中奪得第一,並在決賽中從38個國家中脫穎而出,勇奪冠軍。



在國際教育領域,新加坡教育同樣出色。

新加坡學生IB平均分高達37.76分,遠超全球平均的29.06分;及格率高達97.21%,而全球平均僅為71.93%。在2023年全球滿分考生中,有55名來自新加坡,占比高達45%。





此外,新加坡在世界頂尖大學輸送人才方面也表現非凡。曾經有報道提到,新加坡學生哈佛錄取率高達14%。

英國《每日電訊報》曾公布牛劍Offer獲取比例最多的學校排名,榜單Top10中,新加坡的萊佛士書院以85份牛劍Offer優異成績榮登榜首;新加坡華僑中學位列第五。



而且,新加坡每年約有14,500名學生成功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管理大學,本地大學的錄取率高達38.6%,其中應屆生考上大學的比例約為42%。

無論是申請美國還是英國名校新加坡都堪稱黃金跳板,既能“進攻”全球頂尖學府,也可穩扎穩打,進退自如。

從小學就開始分流

新加坡教育奇跡的背後是殘酷的教育分流制度,從小學開始,孩子們就經歷層層篩選,走向自己的賽道。

新加坡,小學三年級下半學期的全國天才班選拔考試(GEP)堪稱第一道分水嶺。



這場考試分為兩輪,最終從全國選出1%的學生進入天才班。新加坡約有180多所小學,但只有9所小學開設天才班。

盡管去年新加坡宣布將逐步取消GEP計劃,到2027年9所小學不再開設天才班,但名校和普通小學的差距在新加坡依舊隔著鴻溝。

名校學生不僅擁有頂尖師資,課程設置也與普通班截然不同,且政府會全程跟蹤這些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小學六年級的全國考試(PSLE)是另一個關鍵節點。



這場考試的成績直接決定了孩子們進入哪種類型的中學。考得好的孩子可能直接進入“直通車學校”,為進入大學打下基礎;而成績一般甚至稍差的孩子,則會被分配到普通中學,或者走向技術類學校,提前進入職場




這個分流制度就像一個大型篩選機器,雖然每個孩子都能夠得到符合自己資質的教育,但分流後的教育資源和發展路徑有多大,不言而喻。

正因如此,新加坡父母極其“怕輸”。

去年,新加坡知名歌手孫燕姿因輔導六年級的孩子備戰PSLE,而推遲演唱會的新聞引發熱議。



從明星家長到普通家長無人可以幸免,“怕輸”已經深深地刻在新加坡父母的骨子裡。

因為怕輸,所以內卷,而內卷又孕育出了龐大的補習產業。

在這個區區500萬人口的小國,新加坡教育部(MOE)注冊的補習中心已超過950家。

補習支出的增長更是驚人,2013年為11億新幣,2018年升至14億新幣,而2023年這一數字已攀升至18億新幣。



數據顯示,新加坡家庭在補習上的平均月支出為104.8新幣,遠超過去幾年所調查的79.9新幣。

在2021年的一項調查中,超78%的受訪者表示家中孩子正在上補習班,而從未補習過的家庭僅占7.8%。

約120萬家庭的孩子去補習中心學習,這個數字占新加坡家庭數量的90%。

在13至19歲的青少年中,85%的學生每周補習時間超過4小時。



逃到新加坡的媽媽後悔了

不僅經濟發達、教育資源豐富,且地理位置鄰近,新加坡因此吸引了不少國內的中產家庭。

此外,新加坡相較於其他留學國家最大的獨特優勢在於人性化的陪讀政策,政府允許16周歲以下學生的母親、祖母或外祖母來新加坡陪讀。



正是憑借這些優勢,新加坡一度成為許多中國家庭心目中低齡留學的理想目的地。


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加坡陪讀媽媽們選擇逃離,曾經抱著對優質教育和高生活品質的憧憬而來,如今卻帶著失望和疲倦離開。



一位陪讀媽媽Judy表示,來新加坡半年就後悔了。

當時她被這裡教育的國際化程度、城市環境安全度吸引,來到新加坡後,房子買了,車也買了,身份辦妥了,就連家裡請的女傭也訓練得井井有條,生活按理說已經步入正軌。

短短半年後,她發現現實與期待差距巨大。

首先,新加坡太小了,她說,來到新加坡第一周就把周邊能逛的地方都逛完,之後天天宅家。加上常年氣候濕熱,對北方人來說,非常不舒服。



最令她失望的是新加坡的基礎教育,尤其是中文教育虛有其表,並沒有達到她所想象中的水平。

為了提升孩子的中文,她不得不額外送孩子去校外補習,雖然新加坡遍地補習班,但真正高質量的補習機構還是非常難。盡管選的已經是相對便宜的補習,但每個月補習支出依然超過4000新幣。



她分享了另一個陪讀媽媽Andy媽的故事,Andy媽的目標是讓孩子讀政府公立學校,因為學費便宜,而且這類學校重視中文教育

但要進這些學校,國際學生必須通過 AEIS考試(新加坡國際生入學考試),這對孩子的英語水平要求很高。

為了提高英語水平,Andy每天坐40分鍾地鐵去補習英語。經過三個月地獄式訓練,最後依然落選,無奈下只好轉申國際學校

另一位孩子進入公立學校的媽媽Kelly表示,進入公立學校後也不能躺平,因為新加坡小學13:30分放學。面對幾小時的下午空閒時間,他們夫妻兩人想了又想不知道如何去規劃。





如果放任孩子休息玩耍,顯然會被同齡人趕超;帶孩子去補習班,又怕太卷了,孩子壓力大;參加體育、藝術類的興趣活動,孩子又不太願意,堅持不下去...

最後還是鄰居(孩子考入新國立)提醒下,Kelly還是決定將孩子送進補習班。

據她所說,同在一個補習班的好幾位國內媽媽已經決定放棄新加坡,選擇去英國或者回國了。

名校,沒有躺贏這個可能

中產媽媽逃離新加坡的背後,其實是理想和現實的碰撞。

新加坡國際學校的學費和雜費普遍較高。對許多家庭而言,國內40萬/年的國際學校費用在新加坡只能上普通私立校,甚至難以媲美國內第一梯隊學校的教育水准。



很多國內父母對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政策抱有極高期待,實際接觸後才發現與想象大相徑庭。

雖然新加坡實行雙語教育政策,但中文教育更注重日常交流和實用性,強調溝通能力,對傳統文化的深度學習涉及較少。

這種實用導向自然難以滿足許多中國家庭對“全面中文教育”的期待。

教育制度上的差異只是挑戰之一,生活與經濟壓力往往成為更大的現實難題。

很多中產媽媽,原本在國內一線城市身居高管職位,屬於典型的中產精英。為了孩子來到新加坡後,個人事業的發展卻大打折扣。



一方面,爸爸獨自一人在國內或新加坡支撐全家開銷,日常支出相當不菲;另一方面,媽媽既要盡可能節省開支,又要負責孩子的教育和生活,時間與精力都捉襟見肘,很容易陷入焦慮與內耗。

雖然新加坡擁有強大競爭力和國際認可度,但父母送孩子來新加坡低齡留學之前,一定要明白自己的目的。



如果孩子在國內成績不理想,花錢送出國並非捷徑,更不要幻想只要舍得投入,孩子就一定能進頂尖大學。



在決定是否來到新加坡低齡留學時,更要了解孩子的情況,最壞的結果莫過於父母以為自己為孩子選擇了最好的路,結果孩子不適應,最後落得個兩敗俱傷的結局。

如果僅僅是為逃離內卷,以為將孩子送來新加坡,從此就能過上母慈子孝生活的家長們,就更要想清楚了。

畢竟在新加坡,“雞娃”的故事從來都沒有捷徑,更沒有輕松的躺贏。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95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