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当37岁的浙大博导决定去"送外卖" 他发现.......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2024年12月,杭州的天气湿冷入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袁哲穿上骑手服,骑着小电驴出发了。这次,他接到了人生中最远的一单——顾客点了两杯奶茶,距离在10公里开外。


到西溪天街取餐,去华东院送餐,在寒风中骑行40分钟后,袁哲完成了订单。APP显示“本单收益12.3元”,这让袁哲很有成就感。要知道,外卖骑手每送一单的平均收益为7元。因为距离远,这单是他收入最高的一单。

在“化身”外卖骑手前,袁哲曾于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穿梭于学界和业界——武汉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阿里巴巴都有他的足迹。然而多年来,面对繁杂的数字和抽象的模型,他愈觉这些东西离“真实的生活”太过遥远。


37岁的袁哲将目光对准了更真实的世界。他发现,在某个无声的角落,有些人在默默地生活,他们乐观、努力,但日子一直没怎么变好。

“什么样的公共生活,才能让这些被遗忘的人活得更幸福、更有价值?”袁哲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化身”外卖小哥的袁哲

1

无声

故事开始于2023年一个普通的周末,袁哲一家三口来到家附近的商场吃饭。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袁哲和妻子喜欢吃辣。在三层一家湘菜馆就座后,袁哲掏出手机,给“一吃辣就哇哇叫”的儿子另点了清淡的广式外卖,这已经成为一家人的一个默契。


很快,袁哲接到了外卖平台的电话,听筒中传来的却不是往常真人的声音,而是一段人工智能语音:“您好,我是无声骑手,请注意您的APP。”随即,在APP上,对方发来一张照片,显示骑手在负一层的一家店铺门口。

袁哲马上打字回复:“等我。”他麻溜起身,下电梯,找到那位穿蓝色工服、戴头盔的听障骑手。对方年约30岁,把手中的外卖交给袁哲后,转身离开。

“幸好我经常来这个商场,熟悉地形。这位骑手可能第一次来,他找我会不方便。”袁哲心想,这位因一言不发而看似古怪的聋哑骑手,甚至都无法在经过柜台时向别人问问路。

儿子欢天喜地地吃完了外卖,拉着爸爸妈妈的手蹦蹦跳跳回了家。然而,袁哲在晚上回想起这件事,一时辗转难眠。


“我们周围的人都太‘正常’了,很少见到残障人士,更少见的是劳动强度高的残疾人。”短时间的接触让袁哲很受触动。想到这里,他从床上坐起,打开了电脑。

简单搜索后,袁哲发现,中国约有8500万残障人士,占总人口数的6%,其中2000万为听障人士。

2000万,这个数字是巨大的。袁哲不禁想:这么多听障人士是以怎样的方式谋生的?“大家都是活一辈子,如果没有很好的工作选择,没有成就感和获得感,对他们而言很不公平。”袁哲说。

袁哲进一步搜索发现,伴随数字经济的发展,听障人士传统上从事的客服、打字员、工厂流水线操作员等职业,正面临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风险。

而外卖骑手由于工作灵活性高、对语言交流要求低,受到不少听障人士青睐,成为他们的新型职业选择。例如,在某外卖平台上,已有超过3000名“无声骑手”。

袁哲作为经济学家的“DNA动了”。他很想运用经济学的视角和知识,为这群“默默努力”的普通人做点什么。来浙大前,袁哲曾在阿里巴巴工作过一段时间,研究平台经济,也对一些面向骑手的公益项目有所耳闻。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66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5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