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她是燕京校花 被錢鍾書寫進小說裡 79歲震驚世人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1991年,一位79歲的中國老人登上了《紐約時報》的頭版,她翻譯的書籍引發轟動,芝加哥大學為她頒發了專業成就獎。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她竟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

1912年,在浙江一戶書香門第,一個女娃呱呱墜地。


父親趙紫宸想起李白《古風·其四十四》中的“綠蘿紛葳蕤,繚繞松柏枝”一句,為女兒取名趙蘿蕤。



趙父是燕京大學的教授兼教務長,母親是教育系主任。趙蘿蕤自幼便是“別人家的孩子”。

8歲入學後便連續跳級,甚至從初一直接跳到高二。從燕京大學畢業時,不過剛20歲。

鋼琴彈奏技藝精湛的她,是公認的燕大校花

本科畢業之後,她報考了一牆之隔的清華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英語考了滿分、德語卻得了0分,好在清華大學“不拘一格降人才”,她不僅被小破格錄取,還獲得了一年的獎學金。

不久,趙蘿蕤就用實力證明當初清華的眼光有多好。



在戴望舒的邀請下,趙羅蕤翻譯了艾略特的長詩《荒原》,從此,她實現在由“燕京校花”晉升至實力翻譯家的行列。

那些晦澀難懂的英文單詞,被她變了戲法一樣,旁征博引,用精准優美、意蘊悠長用的漢字完美呈現,一舉震驚了文化界,邢光祖大師稱贊她為“中國翻譯界花園中的奇葩”。

趙羅蕤不僅才情出眾,還容貌秀美,被稱為“林黛玉”,一笑一顰別有風情。成為眾多才子心中追求的女神。在遇到楊絳之前,大才子錢鍾書也曾對她心動不已。



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錢鍾書將她寫進了後來那部家喻戶曉的小說《圍城》裡,嬌俏可愛的譚曉芙的原型,就是趙羅蕤。



書裡是這樣寫道:

“譚小姐嫵媚端正的圓臉有兩個淺酒窩,天生一副好臉色,一般女人得花錢費時用條子和粉才能仿造出來。這臉色新鮮得讓人見了忘掉口渴,又覺嘴饞,仿佛是誘人的好水果。”

書裡,譚曉芙是方鴻漸愛而不得的白月光;書外,趙蘿蕤是錢鍾書曾經一眼萬年的女神

令人意外的是,趙蘿蕤的心上人卻是當時並不起眼、初露鋒芒的考古學家、新月派詩人陳夢家,而且還是她主動追求的。



被問及原因,“你是不是喜歡他的詩?”

“不不不,我最討厭他的詩。”

“那為了什麼呢?”

“因為他長得漂亮。”

看到陳夢家的相片,誰能說他不是一個美少年呢?然而,趙家父母卻堅決反對,帥有什麼用?寫新詩的才華也入不了他們的眼。



他們甚至停了給女兒的費用,反對她嫁給出身貧寒的陳夢家。

可趙羅蕤越挫越勇,這段曲折的愛情最終贏得了父母的認可。1936年,兩人舉辦了簡單的婚禮。

抗日爆發後,他們隨校遷往西南聯大。當時聯大有個老規矩,夫妻不同校任教。




趙蘿蕤說自己“是老腦筋,認為妻子理應為丈夫做出犧牲”,於是回歸家庭,從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大小姐變成了事事都要親歷親為的家庭主婦。

“自己一早起來蓬頭散發就得進廚房忙活。”

“在那樣的生活中,沒有一本書能完整地讀完,沒有一段話能順暢地說完......”

不過,她這個讀書人有自己的辦法,燒柴鍋時,腿上也會放著一本狄更斯的小說,這種夾縫中讀書的時光一直持續到1944年才有所改變。



這一年,陳夢家應芝加哥大學邀請前往美國任教,趙蘿蕤陪同前往。



陳夢家也是個不同尋常的丈夫,時常鼓勵趙蘿蕤不要放棄文學事業,還拿出一部分獎學金供她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1947年,陳夢家先行回國,趙蘿蕤留在美國繼續撰寫博士論文。

1948年,當她得知北平即將解放時,思慮再三,她決定放棄了來年才能頒發的博士學位,提前登上了回國的輪船。


她以為從此可以在沒有戰爭硝煙的環境裡,安靜地讀書、寫字、做學問。



卻沒有想到後來一股巨大的時代颶風襲來,讓所有人猝不及防。

趙羅蕤年邁的父親被拉出去檢討,陳夢家和她受到盤問、審查。

接二連三的苦難打擊下,趙蘿蕤精神失常。艱苦歲月裡,夫妻倆相互扶持、彼此依靠。

陳夢家成了她的精神慰藉。然而,連這一絲光亮也被無情掐滅,不堪忍受的陳夢佳最終選擇了自盡。

活著的人比死去的人更痛苦,趙羅蕤孤苦地留在這個世界上,深陷無盡深淵。沒人知道她是如何熬過那些昏天黑地的日子。



當烏雲散去,她已步入暮年,沒有劫後余生的欣慰,只有面對荒涼世界的孤寂。

這個無兒無女、孤苦無依的老人,飽受精神疾病的摧殘。為了從空虛和孤獨中解脫出來,她寄心於書籍,投身知識世界。

1983年,71歲的趙蘿蕤擔任北京大學英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不久,這位古稀老人又做出了一件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投身到美國“自由詩之父”惠特曼的巨作《草葉集》的翻譯工作中去。





在狹小簡陋的房子裡,她日繼一日埋頭伏案工作。12年後,她終於完成了這部巨作,登上了美國紐約時報》頭版頭條,令世人震驚不已,她就讀過的芝加哥大學也為她頒發了專業成就獎。

名利於她,如過眼雲煙,她完成了對自己生命的挑戰。

1998年元旦,新年的鍾聲余音未散。86歲的趙蘿蕤在家中孤獨離世,去尋找她走散了幾十年的丈夫。

林賢治在《曠代的憂傷》中說,痛苦是深部的生命。

趙蘿蕤這位曾經弱風扶柳的“林黛玉”,用一生展示了什麼是韌性與堅強。

世上有一種英雄主義,包嘗苦難,卻依然熱烈地生活。



END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4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