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网友实拍:全中国各地百姓的真实生活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目录


  (新疆)叶城的异域风情

  (广西)走进桂西北


  (海南)海南散记

  (贵州)岑松,温泉苗寨, 凯里,飞云崖,南花村

  (甘肃)敦煌,兰州

  (青海)穿越柴达木盆地

  (陕西)榆林老城, 米脂杨家沟

  (西藏)走进昌都

  (深粤记)深圳和广州之夜

  (云南)昆明,罗平,建水

  阿纲走遍中国的路线图

  

  (新疆)叶城的异域风情

  叶城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边境,是历史上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叶城是我进入南疆的第一个城市,人们的生活,还相当具有原生态的新疆风格!都说没到过喀什,就等于没到过新疆,此话虽然不假,但我认为叶城比喀什更原汁原味!县城几乎都是维族人,说的都是维族语。一路上,赶车的、骑车的,很少能见到汉人。

  《叶城大清真寺外面的维族老人》

  

  《烤肉店的伙计》

  



  《乞讨者和他的两个孩子》因为我看不懂维语,也不知道该不该施舍给他们一些。

  

  《南疆特色的烤羊肉串》南疆特色的烤羊肉串,要抹上咖喱酱,先腌制后再烧烤。

  

  《国际象棋》维族人的娱乐要健康得多!很多人爱下国际象棋。还有就是唱歌跳舞,基本上没有什么不良嗜好。

  

  《代写书信》维族人有很多不识字的,所以在邮局外面还有代写书信的行业。

  



  《做烤饼烤馕的姐弟》馕是新疆各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大约有五十多个品种。馕的一般做法跟汉族烤烧饼很相似,是新疆人日常生活必备的食品。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干燥的气候;加之烤馕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

  

  《音像店》主要销售的是维语的歌曲和印巴电影。

  

  《打造马蹄丁的铁匠》

  

  《小街里的各种买卖》小街里的各种买卖,是一幅幅强烈而浓郁的生活画面。小商小贩几乎都是在街上随意摆卖,居民不会介意太多,生活简单而随性。

  



  《热闹的跳蚤市场》老街区的跳蚤市场,有很多的二手旧货,大部分是从其他城市淘汰而来的。

  

  《见面的礼节》熟人或朋友见面,都会热情地握手相迎,礼貌地互相问候。古人有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仪”,在这个物质条件并不富有的地方,好像不是这个道理。

  

  《卖木薯的老人》木薯是从地里刨出来的,感觉老人也是从地里刨出来似的。

  

  《牛羊集市》各家的羊,羊屁股上都有记号的!这里的羊群里,总是混杂着不同的品种。

  



  《卖一只羊的大妈》天色已晚,可大妈的羊一直没能卖掉。

  

  《羊肉串》

  

  《美丽的维族女孩》在古老的街巷里游走,还会看到不少天生丽质的维族女孩。

  

  《无花果》用蜜糖蒸制的无花果,5毛钱一个。看着老板直接用手抓起无花果放进塑料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可怎么也是花钱买的,还是咬一小口尝尝吧!吃到嘴里,清香甜蜜的味道还真不错!

  



  《斋月》我们到达这里时,恰逢伊斯兰教的斋月,据说从日出至日落期间,是不允许吃饭的。整个叶城的居民,几乎都信奉伊斯兰教,白天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汉人开的餐馆,晚上在维族人的饭馆里就必须要等到日落才能吃饭。这家饭馆里坐满了人,都在等待日落斋戒结束后吃饭。见我们是外地人,餐厅的服务人员,主动地先给我们上了饭菜。为了尊重他们的习惯,我们打算与他们一起等到日落后再吃晚饭。旁边的维族老人友善地说,你们不是穆斯林,不必遵守这里的习惯。后来,我们还是坚持等到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

  

  《夜市小吃》五花八门的夜市小吃,看看就有食欲!

  

  (广西)走进桂西北

  《恩城》位于利江下游恩城地段,河流纵横,曲径通幽;犹如陶渊明笔下之桃花源。

  

  《石桥》 青翠的山水间,石桥的点缀,在柔美的风景里增添了几分硬朗,使整个画面刚柔并济,和谐完美!



  

  《路上加油》路上没有正规的加油站,小店里7块钱一瓶(一升以下,内地4块左右)的无标号汽油,随便你加不加,老板格外从容。

  

  《晨雾家园》 在清晨的阳光下,晨雾慢慢褪去,村庄从睡梦中渐渐苏醒过来。

  

  《明仕田园》明仕田园为国家一级景点,方圆20平方公里,明仕河曲折盘旋,沿河两岸层峦阵列,尤其明仕桥一带,翠竹绕岸,独木桥横,风光俊朗清逸,极富南国田园气色。

  



  《泗孟田园》“泗孟田园”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宽阔宏大的田园格局,尽收眼底,令我震撼当场!

  

  《探寻吞力黑衣壮山寨》翻山越岭,穿过这个山门,吞力黑衣壮山寨就到了。吞力屯位于那坡县城北部山区,距县城14公里。黑衣壮人全身黑衣,至今仍居住在一种很古老的典型的干栏建筑里,可以坐在黑瓦木楼下,静静地聆听虫鸣鸟叫,享受山风的吹拂。

  

  《乡镇府驻地的宣传语》“实行计划免疫,保障儿童身体健康”、“防治结核,造福人民”、“一孩放环,二孩结扎”、“持证怀孕,凭证生育”。

  

  《山寨里的妇女》

  



  《黑衣壮少女》 漂亮的小女孩看我的眼神里,或许在思考我们的不同.

  

  《静》如此的安静!就连微风都屏住了气息!

  

  《路边卖肉铺》路边卖肉铺,正在猛砍猛劈。

  

  《期待》赚钱不多的小生意也很难,他像一个为工厂辛苦了大半生的老同志。

  



  《真的有小孩》有很多路人烟稀少,对路边的警示大多不太在意“。真的有小孩!”这是司机突然冒出来的一句话。

  

  《路边店》路边店的招牌像一杆杆占山为王的大旗。

  

  《万峰湖》我国五大人工淡水湖泊之一的万峰湖,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处,是一块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宝贵湿地。地处低热河谷,雨量充沛,气温较高,各种植物四季常绿,各类湿地动物姿态万千。万峰湖风景最美的地方是“一眼望三省”的三江口,碧光映青山,湖水清澈见底,风景如画。我拍照的习惯是碰到啥就拍啥,不等!但这是我等候拍摄的。当!当!当!闪亮登场!

  

  《广西百色》百色是过去的老革命根据地,如今已不是我想象的落后面貌了。

  



  《匆忙的午餐》每个人都在忙,一碗米粉,一顿午餐,这就是生活!

  

  《理解啊!》是谁在派出所的门口奋笔疾书:“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我比较能理解,正如张爱玲说:“没有哪一段感情不是千疮百孔!”

  

  《极限运载的摩托车》

  

  (海南)海南散记

  《 沉重的包袱》去海南,在车站的这位大哥的包袱比我的还重!看看他包带的连接用铁板加螺丝就能感觉到!

  



  《下水道清理工》看到正在吆喝揽活,满身油污的下水道清理工,我想到一则故事:一个社会学家(好像是这么个称谓)对清道夫说:“你的工作又脏又累!我很同情你!” 清道夫问:“那您是做什么工作的呢?”社会学家说:“我在研究社会学。”清道夫说:“我也很同情您!

  

  《炸肉皮》很多年前见过,用猪肉皮加什么东西加工后炸出来的,很好吃,又香又脆,但好像说多吃了对身体不好!

  

  《白切》我吃过白切鸡,这里竟有白切狗。原来什么都可以白切!

  

  《南方的水果》南方的水果特别多!也有人告诉我这是什么,但还是忘了!

  



  《 真人表演》当下的影剧场放电影已经没有什么市场了,除了那么几部大片,价钱还黑贵!肉欲横陈的真人表演,似乎给人更多的暗示,海报特别招眼。

  

  《菠萝蜜》后来有人告诉我,这就是“菠萝蜜”。

  

  《三亚》 干净,漂亮,漂亮得没有看头!

  

  《红沙渔港码头》红沙渔港码头,这里是三亚本地的一个渔港,几乎都是渔民在此生活。停泊着大小的渔船,据说在这里吃海鲜鱼排很舒服。

  



  《卖椰子的人》车门打开总会卖椰子的人迎来,两块钱一个,美味多汁纯天然。我不明白,这里的瓶装饮料还是好卖!

  

  《卖鱼的鱼船》渔港停泊着各地的前来卖鱼的鱼船,五花八门的小旗飘飘扬扬。

  

  《三桶汽油》途中,公共汽车拉了一个带三桶汽油的人,因为司机可以多收一些车费,真是没办法!上帝保佑!我的心比晃荡的汽油还晃悠!

  

  《码头上的妇女们》渔场里稍有空闲的妇女们,在等待捕捞回来的渔船。

  



  

  《槟榔》海南人爱吃槟榔,槟榔是棕榈科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海南、台湾等热带地方。槟榔切成片后,配上包在一种叶子里的石膏,放入口中咀嚼,嚼得满嘴鲜红,我最初看到还以为把牙嚼坏了。鲜槟榔在海南街头随处可买,一般卖5角/个,该摊主正在边制作边卖。

  

  

  《跟爸爸打电话》路边的电话亭里,小孩正用电话敲打着话机玩,母亲在说:“跟爸爸打电话。”相信她爱她的丈夫,爱她的孩子,也正在教孩子爱他的父亲,但她并不知道也应该教孩子要有公德要爱社会!

  



  《没敢上的公厕》海口市里,好不容易找到的公厕,没敢上。因为它显眼地矗立在闹市的大街上,上去的话,犹如模特迈上T型台,万众瞩目!虽然如厕理所当然,但我还是觉得低调一点好!不知道是不是该市的又一形象工程!

  

  《这马屁拍得“杠杠”地》左边门上一标语写的是***对宇宙同胞谋幸福, 有点意思,这马屁拍得“杠杠”地。

  

  

  《半路搭船》从海口到海安的客船,在半路上不时会攀爬上来一些小船上的旅客,他们付给小船主较少的费用,即可半路登上大船到达海安,有点惊险刺激!

  



  

  《中和古镇》位于海南岛中偏北部,隶属于儋州市,中和古镇曾是军事重镇,这里依旧保留了浓厚的历史与文化韵味,斑驳的城墙,古老的街道,破旧的客栈都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肠粉好吃》我喜欢吃南方的肠粉,各色各样的都有。

  



  

  《老阿妈》镇上的老阿妈抽着水烟,闲聊着家常,宁静而祥和。

  

  《发财之门》这里到处都是像这样的赌注点,没敢打听他们究竟在赌什么!这对勤劳的海南人民来说不是个好兆头!

  

  



  《整条街都是买注点》

  

  《卤味店》肠肚下水是南方人最喜欢的食物。

  

  

  《最孤独的夜晚》来到徐闻县,天黑黑。索性继续赶路。三轮车将我扔到火车站的路边就跑了,四周静悄悄的!我有点毛!这是什么火车站呀!外面不说,到里面也人影都没有,要是当时我看了《疯狂的石头》,我也会说:“狗日的!高科技哎!无人售票啊!”我喊了三声,才有一个人打开售票口之一的窗户:“你要去哪里?”谢天谢地!我还在人间!

  



  《最孤独的候车室》楼上候车室依然空荡荡,心跳都听得到回音!将相机对准我的脚和大包,立此存照。

  

  (贵州)岑松,温泉苗寨

  岑松镇赶集剑河县岑松镇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剑河县西北角。地处剑河、三穗、施秉、镇远四县交界地带,距剑河县城35公里。居住着苗、侗、汉三个民族,苗族人口占90%以上,是交通型小城市化边贸集镇。

  《房子都较矮小》贵州人的个头是要小一些,很多房子都较矮小。

  

  《膨化米条》用手扶式拖拉机头改造的膨化米条机,嗵嗵的吐出白色米条,是农村人喜好的休闲美食。

  

  



  《小孩子的头饰》记得小时候我也有一套这样的帽子,虽然我不是少数民族。

  

  

  《逛街购物》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小羊羔不牵着走呢?也许是小羊羔顽皮,走不快!路太远,老拖后腿?

  

  



  《抽着香烟卖鞭炮》都能看到烟灰乱飞,但没有人紧张!

  

  《买卖》

  

  《干辣椒》能吃辣的贵州人做菜必不可少的佐料。

  

  《披挂上阵》

  



  《油炸的各种小食品》小孩子们很喜欢。记得我小时候生活在物质紧张的年代,油荤少有,还曾立志将来长大有钱了,一定要将油条吃个饱,现在的孩子可能没有这样的理想了。

  

  《手工刺绣服装专卖》刺绣与蜡染一样是苗族服饰最主要的装饰。

  

  《首饰摊前最热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论什么年代,任何地方的妇女,都想把自己精心打扮得更美。

  

  《 叶子烟》我最熟悉的画面,因为父亲抽了一辈子经济实惠的叶子烟,小时候我常跟在他的身后去买这样的烟叶。

  



  《销售、宣传装备齐全的小药摊》“现代化”的江湖游医。

  

  《十三香》在很远的人群里就能看到这顶宣传帽,被我评为2006年最有价值的广告创意!

  

  《黄粑》好多年前吃过的“黄粑”——节日食品。

  

  《苗族大妈》在她的神情里透露着生活的艰辛。

  



  《卖木炭的苗族妇女》岑松镇很平凡,可能没有什么“精”的画面,而这种平实让我很是感动!对真实的生活我总有一种亲切感!也许是我过得越来越不真实!无意粉饰这样的境界,算自言自语吧!

  

  (贵州二)凯里,飞云崖,南花村

  凯里中国最大的侗寨、最大的苗寨都在黔东南。每年有上百个民族节日,贵州凯里因此又被称作“百节之乡”。节日的黔东南是绚烂耀眼的,特异的民俗风情令人沉醉。

  《凯里的集贸市场》凯里除了有城市必须的高楼大厦之外,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是相当简朴的,凯里的集贸市场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山里的少数民族都来这里采购年货,这才是真正的花花世界。

  

  《小铺里的炊烟》凯里的老街虽然有些零乱,但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小商铺里的缕缕炊烟带着种种香甜味,令人感觉轻松而踏实!

  



  《老商场》凯里老街的老商场。

  

  《野味》一只山鸡,漂亮得像一件艺术品!100元出售,100块对黔东南的山民来说是能解决很多问题的,所以我不想在这里指责他们,矛盾的是,我认为那些将它三两口就下肚的人,简直就“不懂艺术”!

  

  《菜市场鲜活的鸡鸭鱼鹅》当地的菜市场,地方上的吃法比所谓的“大都市”要讲究得多,喜欢吃鲜活之物。所以市场上到处都是现买现宰的鸡鸭鱼鹅


  

  《棉花糖》童年的故事里少不了棉花糖的影子。

  



  《烫皮羊》现杀现卖的烫皮羊,将羊只褪毛不去皮,吃起来更香!

  

  《杀自己家的猪就地卖》绝对新鲜。

  

  《火腿肠》一元一只的火腿肠, 又长又大,分量十足,让我有点担心他的成本和利润。

  

  《糍粑》在南方,家家户户每年冬至前都赶着“打糍粑”,做糍粑一般是将糯米用水浸泡二十四小时,然后滤干,上甑,用旺火蒸熟。蒸熟的米饭倒入石臼后,先用木杵趁热捣碎,待结成一团,再举起木杵用力舂。这是一道关键工序。既要速度、力量,又要配合默契。速度慢了不易捣碎,做出来的糍粑表面光洁度差;舂的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否则,不是柔韧性差就是未捣碎的饭粒犹存。据说是冬至这一天将糍粑用水漂起来,可以保存到来年春插都不会变质。现在有很多城里人怕麻烦或不方便就不做了,做糍粑来卖的人能挣到一些体力钱!

  



  《银头饰》少数民族的妇女们最大的精神生活,莫过于攒钱买自己喜欢的饰品。

  

  《大耳洞》或许是从小就带很重的耳环,看年龄较大的妇女的耳朵都会有大大的耳洞。

  

  13《音像店和小吃店》

  

  《逛街的苗族姑娘》没有搞清楚她们属于那种苗族。

  



  《卖鸡》 又肥又大的大公鸡。

  

  《春联》中国民间过年的必需品。

  

  《襁褓上的装饰》背负小儿用的布兜、系带以及孩子穿戴的鞋帽,全是精心的手工刺绣,像这样的刺绣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的。

  

  《祭奠先人》每当有节日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在堂屋或门口,摆上鸡鱼、猪头等酒肉,燃香祭奠先人,小时候我还有点不满父母这种“迷信”行为,现在才知道这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传统民俗!可惜现在只有老年人还在坚持这个习俗!

  



  《绿色和黄色的对联》第一次见到卖绿色和黄色的对联,原来,黄色的对联表示这户人家刚有逝世的人,绿色的对联才是正宗的春联。

  

  《庭院里的老人》这户人家在过去很富有,几间大屋堆放着零散的杂物,和简单的生活用具,也许是我们的到访勾起了他的回忆。

  

  《路过碾房》重安镇上有一个独特的景观是碾房,位于镇东边的河中央。碾房低矮破旧,乡土味很浓。据说,这碾房不是用来碾米,而是用来碾香的。

  

  (甘肃)敦煌,兰州

  《驴肉黄面》传说敦煌市最有名的小吃是驴肉黄面,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尝尝!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 366年),后经历代增修,今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送餐的孩子》小男孩可能也就十来岁吧,正在为餐馆送外卖的面条。

  

  《卖菜的小孩》街边卖菜的小孩,看起来年龄大约还不到十岁。

  



  《粽子》

  

  《私家医院》

  

  《旅馆里做作业的“小店员”》旅馆里,小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接待前来住店的旅客。他正在为我登记身份证。

  

  《有名的地方馆子“东乡手抓”》东乡羊肉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吃法独特,是将煮熟的羊肉剁成小块装盘上桌,用手抓起一块,拌以椒盐、大蒜享食,故称“东乡手抓”。东乡手抓色香味美、肥而不腻,没有外地羊肉的腥膻味,令人“过口”难忘,百吃不厌。

  



  《后山的庙宇》

  

  《热闹的兰州街头》

  

  《兰州西关清真大寺》兰州西关清真大寺,是穆斯林客商所建,俗有“客寺”之称。位于兰州市西关街西端,大寺占地面积4800多平方米(约7.5亩)。原寺包括外院大照壁、沐浴室;内院邦克楼、礼拜大殿;北院学房、宿舍等三部分。大门、邦克楼、礼拜大殿均为中国宫殿式建筑,都是飞檐翘角,其突出特点是大殿与邦克楼和二门之间以穿廊相连,四层六檐,十六、七米高的邦克楼与宏伟庄重、造型奇巧、可容千人礼拜的大殿相配衬,显得气势恢弘,布局合理,独具匠心。

  

  黄河第一古镇——青城

  《黄土高坡》这就是一望无际、极度缺水的黄土高坡!大量被开垦的土地,展示着人“与天斗,与地斗”的艰难画面!烈日炎炎!真不知道这里的生命如何生存!



  

  《黄土高坡上的民居》在坡沟的地方,偶尔看到几户人家,虽然是和平年代,但我想他们的使命,也许只为生存而抗争!

  

  《山羊的命运也困苦!》

  

  《通往青城的路上》打听传说中的黄河第一古镇——青城,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眼前望去,好像这里什么都没有,我开始怀疑我将要去的地方!

  



  黄河第一古镇》这就是黄河第一古镇——青城。青城原名为“一条城”,据史记载为宋仁宗年间所筑,所以叫青城。现为甘肃兰州榆中县一个小镇,位于县城最北端的黄河南岸,距兰州90公里。历史上的青城是以水烟为主的货物集散地,水陆交通发达,北京、天津、太原等外地客商云集。目前,青城有大量的古建筑,其木雕、砖雕、石文化等,无不显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农家小院》走进古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先找一家可以安身的地方,虽然青城正在开发旅游,但我还没看到一个游客!找到这家挂了个小招牌的农家院,吃住全包30元一天,户主老大爷将我的身份证反复地看了很长的时间,并详细地询问了我的来历,才决定让我住下来。可能我是他家的第一个客人吧!

  

  《青城凉面》此户人家,只有两个老人,不一会儿就恢复了他们本来纯朴的热情!大妈安排好我的房间就急忙为我生火做饭,没想到我竟然吃到了平生最难忘最好吃的“青城凉面”。先将细细薄薄的手工面条煮熟,捞起拌熟油晾干。

  



  《丰盛的配菜》一盘凉面竟有如此丰盛的配菜!除了排骨还有烧茄子、炒付瓜、鸡蛋炒西红柿、拌萝卜片、辣椒油,香醋!特别要介绍的就是那碗不起眼的香醋,我从来就不喜欢吃醋。老人对我说:“你尝尝我家酿的醋!”见我礼貌地点头,但并没有往面里放,老人又补充说:“我家的孩子、孙子每次回来都先要喝碗醋,临走什么都不要,就要带瓶醋走!”我心说:这么神奇!不是说好吃的醋在山西吗?我先在面里少放了一些,尝了两口,不太酸,有一股浓厚的酿香味!至今我也说不具体它是什么味道,只知道在吃凉面的

  同时不断地添加,最后将大半碗醋全拌进面里,吃得干干净净!到第二顿饭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上香醋。

  

  《打扫院子的老人》

  

  《工业学大庆》40年前,毛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随后,工业学大庆运动便在全国轰轰烈地开展起来。在共和国历史上,工业学大庆运动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涉及人数众多,对于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影响至深、至远,远至黄河第一古镇!

  



  《顶住!一定要顶住!》

  

  《门头上古朴的砖雕》古民居的砖木雕刻艺术也非常精湛,从大门到照壁,从门扇到窗户,处处都有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大多通过象形、会意、谐音等手法构求艺术语言,来托物寄情。

  

  《镇上唯一的书法家》黄河第一古镇唯一的书法家,仅剩不多的文化人。他主动要求我到他家聊聊,一个渴望与外界交流却没有能力交流的人!

  

  《过去的故事》他与我描述了他家在解放前是多么的繁华!

  



  《棚架》由于很多房屋年久失修,居民在院子里搭建棚架,放置物品,反而防水,万一房塌了也不至于找不到!

  

  《粮仓》

  

  《高家祠堂》为了开发旅游而翻新的景点,门票5元。

  

  《小孩》

  



  《“全面发展”》

  

  《家具市场》

  

  《地里回来》地里回来,带个西瓜,由于日照时间长,这里的西瓜很甜!

  

  《路边乘凉的人们》

  



  

  《晚上有活动》小板上写着:“今天晚上由青城小学幼儿园特别演出舞蹈、歌曲。”

  

  《裹脚的老太太》最后的裹脚老太太,快 100 岁了!还到处优哉游哉!

  

  《裹脚老太太的长寿秘诀》可能开朗是裹脚老太太的长寿秘诀吧!没事她还跟“较年轻”的老人掰腕子,到对方认输才罢手,像小孩一样调皮!

  



  《夜里跳舞的人们》人们在广场跳舞,这一幕如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城市画面的重演!被誉为千年的黄河第一古镇啊!很矛盾地将这个地方介绍给大家!愿他们早一天富裕起来!希望不是用纯朴交换金钱!再见!青城!

  

  (青海)穿越柴达木盆地

  《茶卡盐湖》茶卡盐湖:茶卡是蒙古语,意为“盐湖”,面积约100多平方公里。盐湖的盐可供全国十三亿人吃七十五年。盐湖的形成是由于灾难或地壳运动,青藏高原从前是海洋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地壳运动,这块地面抬起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结果海水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带形成了许多盐湖和池塘,茶卡盐湖就是其中一个。茶卡湖内的盐几乎无穷无尽,因为雨水会将更多的盐从周围的山上带下。茶卡盐湖,已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

  

  《冷清的盐厂》盐厂好像在休产期,很冷清!黑板报栏里仅有“八荣八耻”。

  

  《旅馆的窗户》10元钱住进旁边的旅馆,简陋的房间竟有厚厚的双层玻璃,说明此地冬季相当寒冷!



  

  《盐运车道》游客在此既可观赏盐湖风光,又可参观机械化采盐作业,这是一个盐的世界,车上、地上,甚至空气里都有盐味,远处有挖盐船在挖盐。

  

  《后山高处的防空警报器》

  

  《煌源老街》

  在青海的行程里,误打误撞了一些地方,结果都不理想!越是这样,越是没有信心!我也是在路上听到有人说,煌源老街不错,看了才知道,确实有些老建筑,但是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

  



  

  西宁西宁清真寺: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四大清真寺之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东关大街。该寺据说创建于明朝(1368——1644)初期,历史上曾经多次遭到破坏,又不断修建,现存的建筑是1913年时重建,1946年时改建并扩建,1979年时又重修。目前,该寺占地面积13602平方米,建筑面积4654平方米,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其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伊斯兰建筑特色。该清真寺内设立有青海阿横伊斯兰教经学院。

  《生意红火的成都怪味鸭》不知道是否真的审美疲劳了,徒步西宁街头,勾住视线的还是热闹的饮食街..

  

  《小沙锅》

  

  《火腿煎饼》

  



  《五香卤肉》

  

  《烧烤》

  

  《辣子炒田螺》

  

  《羊肉煎饺》

  



  塔尔寺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它坐落在湟中县,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该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整个寺院是由众多的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组成的一个汉藏艺术相结合的辉煌壮丽建筑群,占地面积约六百余亩。

  

  

  

  《三个在塔尔寺打工的青年》

  



  《印经院的门雕》

  

  《塔尔寺外加工佛教工艺品的作坊》

  

  《寺中的雕像》

  

  《油饼摊》

  



  《小工匠》

  

  《生熟大肉》国家明令强调生熟肉必须分开存放和销售,在这里不但放到一起销售,而且还成了招牌。

  

  《青海循化街子清真寺》循化街子清真寺:循化是中国唯一一个撒拉族自治县,但这里又是一个多民族和平聚集的大家庭。撒拉族人信仰伊斯兰教。街子清真寺是撒拉族的祖寺,也是青海省的第二大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始建于明代,历朝历代几次扩建,于是有了今天占地面积4050平方米、可容纳1200人集体礼拜的清真寺。这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式寺院建筑,恢弘而不失简朴。

  

  《和睦的老、中、青三代人》

  



  《杂货超市》

  

  《努力向老人推销的售货员》

  

  《土房》

  

  《父子》

  



  《钟鼓楼》

  

  《学校门口》我都等着按快门了,小点的孩子还一个劲儿地招呼同伴过来一起照相。

  

  《小巷里的孩子》

  

  (陕西)

  《陕西榆林老城》榆林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榆林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它的老城区,当我第一眼看到它,很是意外!榆林老城的格局基本上还保留着早先的样子:石子铺就的小路,灰色砖房的四合院,木制门窗上的精美铜环,无一不透出古朴厚重的明清风貌。

  



  《福星旅社》

  

  《南关市场》

  

  《老钟楼》

  

  《老城车站》车站的大门就是古老的城门洞。

  



  《风沙很大》虽然阳光和煦,但风沙阵阵!有点古战场的感觉。

  

  《老城老巷》

  

  《神医的多种经营店铺》

  

  《孩子们在捉迷藏》

  



  《巷道里的垃圾堆》老城在岁月中枯萎,老城人也与它渐渐疏离!曾经清幽的小巷,已变成随便的垃圾场!

  

  《被迫利用的空间》老城的居住相当拥挤,只要有空间的地方都塞满了家什。老城墙门洞的顶部,都放满了东西。

  

  《驼城》陕西榆林老城也叫驼城,正开发旅游。

  

  《胡同里传来孩子的声音》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已经有 3 人参与评论了, 我也来说几句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共有 3 人参与评论    (其它新闻评论)
    #46348 游客 [走.何.称.七] 2009-02-21 00:21
    check this, 40 photos one page http://bbs.tiexue.net/post_3374937_2.html
    #46345 游客 [民.昔.分.义] 2009-02-20 23:49
    该书已在国内各杂志上卖呐,500多元人民币一套。
    #46334 游客 [五.道.有.有] 2009-02-20 21:54
    建議印成書,方便翻閱.
    上一页1下一页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4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