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電影: 專訪郝蕾:給"老登電影"打低分,這很悲哀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新周刊》:《宇宙探索編輯部》的哪些方面特別打動你?


郝蕾:首先,他(《宇宙探索編輯部》導演孔大山)是個新導演,挺嫻熟的。(電影)一看就是小成本,但講了一個挺大的故事——人跟這個環境、跟這個世界甚至跟宇宙的關系。我喜歡這樣的,不太喜歡小情小調的、自我抒發的。用極低成本能拍出這樣的東西,我覺得挺棒的,包括剪輯節奏、對演員的運用都挺好的。

《新周刊》:看你的很多采訪,發現你對宇宙的追問、哲學的思辨,也是特別關心的。


郝蕾: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學科,包括哲學?這些學科都是跟藝術相關的。如果我們只是閉門造車地想自己的這些事情,不關心大世界發生了什麼,是沒有辦法好好做藝術的。



(圖/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劇照)

《新周刊》:大家對於這幾年中國影視行業的討論也特別多。對此,你有沒有一個整體性的觀察?有什麼是我們特別需要警惕的,又有什麼是令人興奮的?

郝蕾:網絡這麼發達的狀態下,我真的覺得,除了修正自己——但修正自己好像也有點來不及——其他都沒什麼意義。

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很多人在豆瓣給以前的經典電影打低分。他們(給這些電影)起了個名字,叫什麼“老登電影”。這個對我來講真的太悲哀了。很簡單,所有大學都有一門學科,叫作歷史。學歷史幹嗎?電影也需要歷史的。現在是什麼原因就要批判它,隨便給它扣一個帽子?這就很悲哀。

《新周刊》:你覺得,會不會是現在大眾的口味正在發生變化?


郝蕾:這個變化的原因是什麼?變化以後得來的結局是什麼?這個真的挺值得探討的。但說實話,我們探討又有什麼意義?因為我們是絕不會去做這種事情的。如果這些打低分的人內部不進行一個反思和探討,那(情況)不會有變化的。人雲亦雲的人群變得越來越大。說句實在話,當下誰還要去拍、誰還要去表達?那就變成很無聊的一件事情了。

是不是年輕人會覺得“哇,顛覆了”?以前他們有那麼好的電影可以學習,現在,在還年輕、沒有堅定的信念和准確的判斷的前提下,他們會覺得那些電影是錯的。那應該怎麼樣?他們就更混沌了。

《新周刊》:那這幾年有沒有比較好的變化?


郝蕾:有一些人蘇醒了——不能說“覺醒”,是“蘇醒”。他們想看看自己,看看周遭發生了什麼,我覺得(這樣的人)還是有的。

我始終覺得,創作者不要假關心自我。很多(創作者)就是假的關心,表達出來,你會覺得那是麻木、自私的狀態。你真的關心自己是 OK 的——關心自己的每時每刻,但很多人只關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新周刊》:創作者的真關心、假關心,怎樣比較好地加以分辨?

郝蕾:真的(關心)源於創作者自己,你是看得到的。哪怕他寫的是他觀察到的其他人,或者他看到的一個社會事件,其實都可以,但是一定要與他的自我相關,因為是他在觀察。如果他寫的東西好像不是他在觀察,而像張藝謀(在觀察),不好意思,那其實就沒有(和自我相關)。

《新周刊》:這一次《新周刊》的“2024中國視頻榜”,屬於媒體類評選活動。在你看來,傳統媒體和自媒體目前在大眾文化中處在什麼樣的位置?

郝蕾:傳統媒體都快消失了,或者說近乎消失——大實話。自媒體的“自”,是自己的“自”,他們自己想抒發些什麼,誰能控制住?有n多個“自己”,他們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傳統媒體被攆走了嘛。這個東西在這個時代可能都不用了。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6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