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1955年,初到美国的张爱玲拜访从小仰慕的胡适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1955年,初到美国张爱玲,迫不及待去见从小仰慕的男人,门刚打开,她却悲从中来。


3年前,一向孤傲清冷的张爱玲,破天荒地主动提笔给一个远在美国、未曾有交集的男人写了一封信。

随信附上自己刚出版的小说《秧歌》,这本书已连续两次获得《纽约时报》书评专栏发表的评论,她认为算是“拿得出手”了。


在信中,她请教男人点评自己的最新作品,是否达到了“平淡自然的状态”。



信看似写得稀疏平常、随意松驰,每个字却是她缜密逻辑、深思熟虑后写下的,文字中透露着无奈的心酸。

是的,这封信的使命不是为了叙旧,而是为她去美国铺路!

1

953年,美国颁布了难民法令,这让张爱玲看到了希望。她想到了正在美国的大师胡适,于是鼓起勇气提笔写信。

胡适是她从小仰慕的偶像。张爱玲的童年并不快乐,孤寂的岁月里与书为伴。

偶尔读到《胡适文存》,她爱不释手。接着又读了《人心大变》、《海外缤纷录》,敬意更多了几分。

读《醒世姻缘传》时,正在香港上大学的张爱玲遇到战争,做了一名防空员。


头顶炮弹飞落,她却手捧书看得如痴如醉,“一连几天看得抬不起头来”,炮弹轰然落下,她却只想着,“至少等我看完了吧。”

姑姑和母亲也会看胡适的书,看到报纸上刊登他的照片,常会笑着说:“适之还这样年轻,像个猫脸小男孩。”



信寄出去了,张爱玲的心却七上八下,没想到很快收到回信。


“爱玲女士,你这本《秧歌》,我仔细看了两遍,我很高兴能看见这本很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他赞叹道,写的真好,真有“平淡而近自然”的细致工夫。

胡适的回信让张爱玲又惊又喜,她很快又回了封信过去。就在这一来一往中,这对相差29岁的文坛前后辈开始了他们惺惺相惜的忘年交。

1955年,“克利夫兰”邮轮将张爱玲带到了美利坚。巧的是,6年前胡适也是乘的同一艘船抵达美国

初到美国张爱玲便迫不及待和好友炎樱跑去纽约见胡适,门刚打开,她却悲从中来。

眼前这个60多岁的男人瘦弱、憔悴,与印象中那个儒雅斯文的学者判若两人。

此时的胡适,已卸任驻美大使,没有固定职业、没有稳定收入,居住在“简陋的小公寓”里,靠一点积蓄和写零稿勉强度日。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500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