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極端惡性事件之下,普通人如何自處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不同人的情緒爆發方式不一樣/《焚城》劇照


但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行為和他的情緒應該是等價的。用行為去抵消情緒,或者是用情緒去配合行為,這都叫等價。如果情緒積壓得太久太深,就產生了一個明顯的負面因素,配合一些挫折,爆發的概率就會上升,當然這與不同人的個人承載能力也有關系。

我個人覺得,一起惡性事件發生後,正確的篩查方式,是先從近距離范圍內的群體開始關照和安撫,留意有情緒低潮的個體。比如一起發生在學校裡的暴力傷害事件,除了安撫直接受害經驗者,還應當率先關注和疏導校內學生的情緒,篩查本來就有情緒困境的學生,避免讓他們受到更嚴重影響。


我們所擔心的模仿犯罪,也包括行為模仿和情緒模仿。

行為上的犯罪模仿很好理解,但如果是情緒上出現了模仿,可能導致的行為就不可控了。一個人可能去傷害別人,也可能傷害自己,或是其他過激行為。只要他覺得死亡或傷害這件事能發泄自己內心情緒,他就會去做。



情緒模仿,既可能傷害別人也可能傷害自己/諾言制圖

即便是隔空觀看新聞或媒體信息,也會受到這種情緒的傳染。他在觀看他人犯罪時感受到了快感,就存在可能產生模仿。

舉個例子,最近我在看那個熱播綜藝《再見愛人4》,評論區很多觀眾都在說,“爽到我了”“我的嘴替”,好像事情是發生在他們自己身上的一樣。觀看這個行為滿足了他的現實情緒需求,達成了一種“代償”。


我們應當關注的第二個重點,是風險意識。

其實在我國,大多數人是沒有接受過相關教育的,尤其在公共場所的風險意識。在遇到犯罪行為時,因為害怕,一個人可能會出現幾秒鍾到一分鍾的戰栗狀態,表現為愣在原地,大腦空白,四肢僵硬。




因為害怕,一個人可能會出現短時間的戰栗狀態/《犯罪都市2》劇照

這是天然的生理反應,沒有辦法控制。但如果我們具有一定的風險意識,就可能抵消掉一部分情緒的僵持。

風險意識包括主動評估自己與犯罪者的對抗性,比如體力上的、距離上的。一般而言,如果對方借助一定的器具,比如刀具、車,就不要想著去對抗了。

理論上,一周到三個月之內,社會范圍內都可能出現模仿犯罪的可能性。這個時間期限是給人一個犯罪決策的過程,情緒需要積澱和發酵的窗口。

很多人會用“極端個例”四個字來安慰他人或自我安慰。在犯罪心理學上,“極端個例”指的往往就是大面積的無差別傷害事件(mass murder),難以預防和估測,對應的“普遍性犯罪”包括盜竊、打人等,相較之下更容易防控。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7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