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极端恶性事件之下,普通人如何自处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不同人的情绪爆发方式不一样/《焚城》剧照


但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行为和他的情绪应该是等价的。用行为去抵消情绪,或者是用情绪去配合行为,这都叫等价。如果情绪积压得太久太深,就产生了一个明显的负面因素,配合一些挫折,爆发的概率就会上升,当然这与不同人的个人承载能力也有关系。

我个人觉得,一起恶性事件发生后,正确的筛查方式,是先从近距离范围内的群体开始关照和安抚,留意有情绪低潮的个体。比如一起发生在学校里的暴力伤害事件,除了安抚直接受害经验者,还应当率先关注和疏导校内学生的情绪,筛查本来就有情绪困境的学生,避免让他们受到更严重影响。


我们所担心的模仿犯罪,也包括行为模仿和情绪模仿。

行为上的犯罪模仿很好理解,但如果是情绪上出现了模仿,可能导致的行为就不可控了。一个人可能去伤害别人,也可能伤害自己,或是其他过激行为。只要他觉得死亡或伤害这件事能发泄自己内心情绪,他就会去做。



情绪模仿,既可能伤害别人也可能伤害自己/诺言制图

即便是隔空观看新闻或媒体信息,也会受到这种情绪的传染。他在观看他人犯罪时感受到了快感,就存在可能产生模仿。

举个例子,最近我在看那个热播综艺《再见爱人4》,评论区很多观众都在说,“爽到我了”“我的嘴替”,好像事情是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的一样。观看这个行为满足了他的现实情绪需求,达成了一种“代偿”。


我们应当关注的第二个重点,是风险意识。

其实在我国,大多数人是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的,尤其在公共场所的风险意识。在遇到犯罪行为时,因为害怕,一个人可能会出现几秒钟到一分钟的战栗状态,表现为愣在原地,大脑空白,四肢僵硬。




因为害怕,一个人可能会出现短时间的战栗状态/《犯罪都市2》剧照

这是天然的生理反应,没有办法控制。但如果我们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就可能抵消掉一部分情绪的僵持。

风险意识包括主动评估自己与犯罪者的对抗性,比如体力上的、距离上的。一般而言,如果对方借助一定的器具,比如刀具、车,就不要想着去对抗了。

理论上,一周到三个月之内,社会范围内都可能出现模仿犯罪的可能性。这个时间期限是给人一个犯罪决策的过程,情绪需要积淀和发酵的窗口。

很多人会用“极端个例”四个字来安慰他人或自我安慰。在犯罪心理学上,“极端个例”指的往往就是大面积的无差别伤害事件(mass murder),难以预防和估测,对应的“普遍性犯罪”包括盗窃、打人等,相较之下更容易防控。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7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