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極端惡性事件之下,普通人如何自處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物理距離的相近性會加劇恐懼/圖源:unsplash


還有人會焦慮自己是不是應該不去上班,也讓家裡人不要去上班了?他們晚上不再出門,睡不著覺、做噩夢。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應激恐懼反應。

2008年,東京秋葉原就發生了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導致7人死亡、10人受傷。事件發生後,那塊原本熱鬧繁華的街區沉寂了好長一段時間,足以說明恐懼在民眾之間的滲透和蔓延。


但說實話,短期內,在同一地方再次發生類似事件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當地一定會加大防御和治安力度。對大部分人而言,這也許是最有效的一種安慰說法。

對大部分人而言,恐懼感也會隨著對身邊環境的關注慢慢降低,大概率會在三五天內就逐漸消除。



日本東京街頭/圖源:新華社???

導致恐懼的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是對犯罪動因的模糊不明和猜測、想象。

目前,嫌疑人的犯罪動機並沒有披露和公布。但已有的碎片信息依然會帶來一定的社會漣漪,即便信息未必是真的,依然會在輿論層面激起一些波動。因為人們關心的核心並不是這個消息真假,而是犯罪事件本身。


因此,我個人認為,適度的報道和披露,其實對舒緩公眾情緒是有好處的。一定的信息透明,可以利用間接經驗激發個體的風險意識,使個體更加謹慎,避開高風險場景。

未知會帶來猜測,人們越猜,內心的不確定性就會越強,配合已知的有限信息,思維會無限發散,恐懼感就可能會越來越高。因為我們不明白,這個事情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又到底會往哪裡走去。

02


被遮蔽的和被忽略的

事情發生後,不少網友都在關注犯罪嫌疑人的年齡和性別等特征,但我覺得這些都不是事件和當事人的關鍵特質。

說實話,縱觀大部分惡性事件,男性犯罪者當然占比更大。更大比例都是男性犯罪者,但在犯罪研究中,性別是唯一一個不受其他社會因素影響的要素。尤其是對暴力犯罪而言,想都不用想,犯罪者都是男多女少。因為暴力需要一定的生理基礎,包括激素等不同的身體因素。

在我個人看來,對於這類惡性犯罪事件,公眾第一時間可以關注情緒問題。包括自己個人的情緒,和身邊親人朋友的情緒。

任何人的情緒累積到一定程度後都可能會爆發,只是爆發的方式不一樣。有的人可能去大吃大喝一頓,有的人可能大哭一場,也有的人可能選擇傷害他人或自己。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630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