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极端恶性事件之下,普通人如何自处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物理距离的相近性会加剧恐惧/图源:unsplash


还有人会焦虑自己是不是应该不去上班,也让家里人不要去上班了?他们晚上不再出门,睡不着觉、做噩梦。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应激恐惧反应。

2008年,东京秋叶原就发生了一起无差别杀人事件,导致7人死亡、10人受伤。事件发生后,那块原本热闹繁华的街区沉寂了好长一段时间,足以说明恐惧在民众之间的渗透和蔓延。


但说实话,短期内,在同一地方再次发生类似事件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当地一定会加大防御和治安力度。对大部分人而言,这也许是最有效的一种安慰说法。

对大部分人而言,恐惧感也会随着对身边环境的关注慢慢降低,大概率会在三五天内就逐渐消除。



日本东京街头/图源:新华社???

导致恐惧的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对犯罪动因的模糊不明和猜测、想象。

目前,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并没有披露和公布。但已有的碎片信息依然会带来一定的社会涟漪,即便信息未必是真的,依然会在舆论层面激起一些波动。因为人们关心的核心并不是这个消息真假,而是犯罪事件本身。


因此,我个人认为,适度的报道和披露,其实对舒缓公众情绪是有好处的。一定的信息透明,可以利用间接经验激发个体的风险意识,使个体更加谨慎,避开高风险场景。

未知会带来猜测,人们越猜,内心的不确定性就会越强,配合已知的有限信息,思维会无限发散,恐惧感就可能会越来越高。因为我们不明白,这个事情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又到底会往哪里走去。

02


被遮蔽的和被忽略的

事情发生后,不少网友都在关注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和性别等特征,但我觉得这些都不是事件和当事人的关键特质。

说实话,纵观大部分恶性事件,男性犯罪者当然占比更大。更大比例都是男性犯罪者,但在犯罪研究中,性别是唯一一个不受其他社会因素影响的要素。尤其是对暴力犯罪而言,想都不用想,犯罪者都是男多女少。因为暴力需要一定的生理基础,包括激素等不同的身体因素。

在我个人看来,对于这类恶性犯罪事件,公众第一时间可以关注情绪问题。包括自己个人的情绪,和身边亲人朋友的情绪。

任何人的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后都可能会爆发,只是爆发的方式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去大吃大喝一顿,有的人可能大哭一场,也有的人可能选择伤害他人或自己。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3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