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極端惡性事件之下,普通人如何自處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間接受害經驗:不能承受之傷


我的博士論文研究主題是“犯罪恐懼感”(Fear of Crime,FoC),即犯罪行為給普通公眾帶來的影響,包括情緒和行為上的影響,心理學上將犯罪恐懼感定義為一種“潛在危險感知造成的焦慮狀態”。

一起犯罪事件發生後,產生恐懼感其實是很正常的事。一個正常有同理心的人都可能產生恐懼感,而且嚴格來說,恐懼和焦慮應當維系在一定水平才健康,過於恐懼,可能會影響正常生活,但完全沒有恐懼感,也可能導致人的行為失控。


但第一次看到新聞和通報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就是一起普通的報復社會型犯罪事件。其實我們從社會新聞裡聽見的大部分報復社會性犯罪事件,類型都很像,只是具體的方式手段不同。

那兩天,我上課的時候,還有學生發言提問,想請我說說這個案子。我就告訴他們,這起案件和其他任何一起無差別報復社會性犯罪案其實沒有太大區別。它就是一種一過性的隨機犯罪,需要注意的,其實也就是目標泛化的問題,和情緒刺激的問題,“一過性”指這個人是沒有任何繼續犯罪機會的。

但這種犯罪的一大特征,是幾乎不可預防。




一名男子朝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的日本自民黨總部投擲類似燃燒瓶的物品,還開車沖撞首相官邸前護欄/圖源:新華社

通常而言,類似犯罪行為裡的受害經驗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受害經驗,即那些親歷犯罪行為的幸存者;

另一類是間接受害經驗。一個犯罪行為的發生給人帶來了恐懼感,這種恐懼會抑制人的行為,甚至引起一些心理上的問題。這就叫間接受害經驗。近期發生的惡性事件裡,你我都屬於“間接受害經驗”,無論是從新聞和通報裡看到的消息,還是人們的口耳相傳,凡是受到事件影響而產生恐慌和焦慮的人,都擁有間接受害經驗。


雖然間接受害經驗不如直接受害經驗者所受的創傷深,但前者的影響范圍往往更廣,持續程度更深。

物理距離和社會距離,是影響間接受害經驗的重要因素。“社會距離”指在社會關系上與這起傷害事件有關系的人,比如自己身邊的朋友、親人如果遭遇犯罪,帶給人的感覺就仿佛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物理距離更好理解。住在犯罪事件所在地的朋友,就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容易感受到恐懼。近期的惡性事件發生後,我就有當地的學生在群裡很害怕地說,自己的父母、家人前兩天剛在犯罪地點經過。這種空間上的相近性會加劇恐懼。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5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