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极端恶性事件之下,普通人如何自处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间接受害经验:不能承受之伤


我的博士论文研究主题是“犯罪恐惧感”(Fear of Crime,FoC),即犯罪行为给普通公众带来的影响,包括情绪和行为上的影响,心理学上将犯罪恐惧感定义为一种“潜在危险感知造成的焦虑状态”。

一起犯罪事件发生后,产生恐惧感其实是很正常的事。一个正常有同理心的人都可能产生恐惧感,而且严格来说,恐惧和焦虑应当维系在一定水平才健康,过于恐惧,可能会影响正常生活,但完全没有恐惧感,也可能导致人的行为失控。


但第一次看到新闻和通报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就是一起普通的报复社会型犯罪事件。其实我们从社会新闻里听见的大部分报复社会性犯罪事件,类型都很像,只是具体的方式手段不同。

那两天,我上课的时候,还有学生发言提问,想请我说说这个案子。我就告诉他们,这起案件和其他任何一起无差别报复社会性犯罪案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它就是一种一过性的随机犯罪,需要注意的,其实也就是目标泛化的问题,和情绪刺激的问题,“一过性”指这个人是没有任何继续犯罪机会的。

但这种犯罪的一大特征,是几乎不可预防。




一名男子朝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的日本自民党总部投掷类似燃烧瓶的物品,还开车冲撞首相官邸前护栏/图源:新华社

通常而言,类似犯罪行为里的受害经验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受害经验,即那些亲历犯罪行为的幸存者;

另一类是间接受害经验。一个犯罪行为的发生给人带来了恐惧感,这种恐惧会抑制人的行为,甚至引起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这就叫间接受害经验。近期发生的恶性事件里,你我都属于“间接受害经验”,无论是从新闻和通报里看到的消息,还是人们的口耳相传,凡是受到事件影响而产生恐慌和焦虑的人,都拥有间接受害经验。


虽然间接受害经验不如直接受害经验者所受的创伤深,但前者的影响范围往往更广,持续程度更深。

物理距离和社会距离,是影响间接受害经验的重要因素。“社会距离”指在社会关系上与这起伤害事件有关系的人,比如自己身边的朋友、亲人如果遭遇犯罪,带给人的感觉就仿佛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物理距离更好理解。住在犯罪事件所在地的朋友,就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容易感受到恐惧。近期的恶性事件发生后,我就有当地的学生在群里很害怕地说,自己的父母、家人前两天刚在犯罪地点经过。这种空间上的相近性会加剧恐惧。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7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