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内卷和停滞:中国电商"原地踏步"的五年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03


在电商一片内卷的同时,本应是“降级”主力的中产们却在山姆会员店和Costco里挤成一片。

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会员商店,创造了中国零售行业最大的“逆流而动”:其国内会员数从2017年的100万个飙升到2024年的550万个,续费率高达80%;营业收入在2023年超过了800亿,盖过了永辉和大润发等老牌龙头,也碾压了盒马和钱大妈等“新物种”,带动沃尔玛集团整体成为中国线下零售第一。


而另一家会员制商店巨头Costco,尽管在中国只开了6家门店,但其高性价比的产品也频频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刷屏。Costco的自营品牌Kirkland Signature在2023年的营收超过了560亿美元,甚至高于耐克和可口可乐的营收,同时也是山姆自营品牌Member's Mark(2023年220~250亿美金)的两倍还多。



甚至来自德国超市巨头奥乐齐(ALDI)也来掺和了一把,多次凭借9.9元的爆款产品出圈。奥乐齐在国内以500到800平米的“小店”为主,不设会员费,小包装为主,但延续了海外自有供应链的策略,SKU仅有不到2000个,自有商品比例超过70%,价格平均低于国内同类品质商超价格20%左右。

山姆、Costco和奥乐齐的“逆势而上”,本质上是正确地处理好了“低价”和“品质”之间的平衡。


当然,国内动辄GMV过万亿的电商平台不会把山姆和Costco列为竞争对手,毕竟商业模式不同。但这些零售商在消费低迷的大环境下,却能够做到兼顾品质和价格,这足给电商从业者上一课:“低价”的确是消费者的永恒追求,但用什么方式来实现“低价”,却是一个主动选择的问题。

其实山姆和Costco的方法论,在相互借鉴几十年后基本都趋于一致:规模采购、提升供应链效率、加大自营比例、减少SKU、严格保障品质等——这些手段几乎都属于“供给侧”而非“需求侧”的,而正是靠这些“笨办法”,外资超市们一方面实现了逆势增长,一方面又赢得了社交媒体上的追捧和口碑。


但国内实现“低价”的常见做法,往往是在用户一侧用流量聚合需求,然后在一长串供应商名单里勾选一个价格最低的,“被选中”的商家和工厂在平台的令旗指挥下进行生产和备货,没有太多的自主权,也不可能有合理的利润。而当商家和工厂们无法把生意做下去的时候,平台就会再见有请下一位。

雷军黄峥刘强东和叶国富等一众明星企业家,都是Costco中国的信徒。很多人在参观其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总部时,都会被节俭的风格所震撼,比如地板上的褪色地毯,会议室里用三合板拼凑起来的桌子。这从侧面反映了一种价值观:降成本要一视同仁,不能只知道去逼商家和工厂。

其实“低价”没有错,错的是去卷“低质的低价”,两个“低”之间又是相互作用力,最后带来的结果是消费者短期看上被低价“即时满足”,遇到质量问题又可以用“仅退款”来解决,但长期看消费者不可能得到更好品质的商品,而商家端的正常商业行为也会被平台政策所扭曲,最终“劣币驱逐良币”。

正确的“低价”,应该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供给端,去卷“优质的低价”,与产业链一起共建健康的产业生态,让流量、营收和利润流向能持续提供物美价廉产品的供给者,而平台自己,则更是要克制自己过度商业化欲望,懂得让利给商家和消费者——历史证明,涸泽而渔总会受到反噬。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6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2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