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高溫下,倒在玉米地裡的四川農村老人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姚華松發現,父親這輩的老人,不是根據氣溫來決定勞作的時間和強度,一切都是依據自己的經驗。有時姚華松不明白,花生在地裡多長幾天有什麼關系。但在老農民的經驗裡,趁著太陽最大的時候扯花生,水分幹得快,下午挑回去的時候就輕松了。有時父母趕著中午出去收糧食,也是怕下午落雨後籮筐變得濕重。而如果最終因天氣導致收成不好,姚華松的父親也不認為是客觀條件變化了,而會是把問題歸結於自己不夠努力——既然天熱幹旱,就應該多澆幾次水。姚華松說,70多歲的父親每天挑的擔子的重量仍和很多年前一樣。“我們現代人覺得這是一個很殘酷的事情,但是對於他們來說這壓根好像就是一輩子就是這樣過來的呀。”


除了長期形成的勞作習慣和經驗,老人不願意改變還夾雜著對自我存在價值喪失的擔憂。在姚華松看來,許多農村老人把人生的價值與意義跟子女的福利粘連在了一起,如果不能“搞點東西給到子女”,會覺得自己沒用。也因此,每次姚華松和弟弟回村,臨走前幾天父母就開始籌備給他們帶回城裡的農作物,從米、油到蔬菜一應俱全,十幾斤的南瓜都要帶上五六個,恨不得把車的後備箱和座位都塞滿。如果如果姚華松拒絕,母親就會罵他“這個不要,那個不要,去外面到處買,亂花錢”。姚華松覺得,以前孩子依靠父母,當父母老去後發現自己要靠子女照養,他們心裡的落差很大。




姚華松的父親給他准備帶回廣州的板栗(受訪者供圖)


在60歲之前,方東華曾輾轉廣東、新疆、東北打工供養子女,家裡在山坡上的地都荒廢了。到了六十歲,他在外面找不到活了,便回了老家。孩子們不想讓他再種地,他不聽,他對於將要喪失勞動力有一股恐懼,覺得現在“吃老本”的生活不可靠,想趁著還能幹得動多幹一點。於是,他四處撿鄉鄰不要的土地,東一塊西一塊,在上面種起紅薯、玉米、黃豆和油菜。今年紅薯和玉米的賣價都太低,他收獲後沒有賣,把它們留著喂雞。此外,他今年收了1000多斤黃豆,能賣2塊4左右一斤,菜籽1100多斤,2塊7左右一斤。這一年種地的收入就是5000多塊錢。方東華說,除去肥料、種子和農藥錢,他一年只能賺兩三千塊錢。除此之外,他能獲得的收入,只有每月135元的養老金。


方東華很體諒兒子又要供養子女讀書,還得為他每月支付電費、話費、人情往來的禮錢,加起來兩百元左右。此外,兒子還給他購買著逐年上漲的醫療保險。為此,他努力把生活開銷壓到最低。平日裡他獨自生活,懶得好好炒菜做飯,三餐就吃稀飯、面條、鴨蛋和自家灌的香腸。幾年前他生了一場病,還檢查出了高血壓。兒子方文斌帶他去醫院看病,醫生說他因為營養不良有貧血的症狀,這也影響了血壓。兒子也曾叫方東華過去一起生活。兒子和兒媳都在縣裡當老師,還在縣城的房前開了間小賣部。平時方東華的妻子幫忙看店、做飯、照顧小孩。相比之下,方東華覺得自己的到來沒有給兒子家幫上忙,又回了村。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9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4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