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高溫下,倒在玉米地裡的四川農村老人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在方東華的印象裡,從七月開始,當地兩個多月都沒怎麼下雨。9月初的一個晚上下了點小雨,都不足以讓土地濕透。夏天是收玉米、種蘿卜、白菜的季節,為了躲避高溫,他每天四點多鍾天剛蒙蒙亮他就出門,在地裡忙到八九點鍾太陽起來了就准備回家。有時在地裡被曬得心慌,他就停下來坐到樹下休息半個小時,喝一支藿香正氣水。因為天熱,每天出工的時間很短,地裡的活兒從今天拖到明天,明天拖到後天,方東華感到心焦,怕來不及種油菜,怕收成低。入夏後,他總是給在縣城幫兒子帶孩子的妻子打電話,讓她回家幫他一起種地、收糧食。


頂著烈日回家的路是最熱的。原本二十幾分鍾的路程,有時他得停下裝滿玉米的推車,休息個十分鍾。每天回家,衣服都要被汗浸濕一片。害怕被太陽曬疼,他一般不打赤膊。回到家裡也不涼快。屋裡的水泥地熱得燙腳,電扇一直開著,但到晚上睡覺時,汗水仍會打濕床鋪。方東華說,村裡少數人家裝了空調。他的房子是七十年代時建的斜頂青瓦房,面積大、房簷高,頂上有些漏風。他覺得自己的房子太“蹩”,也太空曠,聚不住冷氣,不適合裝空調,“哪個農村的不怕費電”。




與方東華相熟的同村老人黃德全是種地大戶,80多歲的他和妻子如今還種著十幾畝水田和十幾畝旱地。因為地多,他倆在酷暑的勞作時間比同村大部分老人長,幾乎每天都要忙到中午十一二點,傍晚再出工,到晚上10點多才吃夜飯。出門幹活時,黃德全的籃子裡備著一件幹淨衣服和凍好的冰水。在地裡熱得心煩時,他一喝冰水心裡就舒暢了。他也會用薄荷、紫蘇泡水帶去地裡。他把這些經驗傳授給別的老人,想證明在大熱天幹活也沒問題,但別人“都不相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七八十歲的人,要經得曬。”他的地有一部分在坡上,最高處有三台土——十幾米高。收玉米那幾天,十點多回家後,妻子去做飯,他在家喝二兩“老白幹”,吹吹風扇,覺得身體涼爽、有勁了,又出去再挑一兩趟回來,正好飯也熟了,就著飯他能再喝一兩酒。


老去的價值體現

盧輝的醫院在肇慶市下轄的一個區,醫院急救中心面向的是周邊10多個鄉鎮,有些還是偏山區的鄉鎮。他接觸的患者裡很多是農村老人。在意識到炎熱天氣對老人的影響後,盧輝經常會去村裡跟老人聊天。他發現老人們對中暑的預防意識很匱乏。很多鄉村老人跟他說,自己平時很少喝水,尤其是到晚上幾乎不喝水,怕起夜。這樣的習慣會讓身體缺水,導致中暑。一些農村老人把藿香正氣水當作預防中暑的萬能藥,熱了喝一支,而實際上藿香正氣水是用來治療從高熱環境突然到低溫環境後機體受寒的暑濕感冒,並不適合烈日下當作預防藥服用。應對經驗的匱乏,也會讓簡單的中暑問題嚴重起來。盧輝有不少次接到120電話後去為在地裡中暑的老人看診的經歷。他說,有的老人昏倒在太陽下,一旁的人不敢貿然挪動老人的身體,暈倒的老人持續被太陽炙烤,病情因此加重。為此,盧輝和同事把一些積攢的經驗信息制作成了農村老年人預防中暑的手冊,發送到了各地農村。


但說服老人改變耕作習慣依然是件困難的事情。廣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姚華松生長於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的農村,他的父母現在仍在村裡種地。一到夏天,看到父母頂著烈日外出幹活他都會著急。去年暑期,他就曾聽母親提到,有個老婆婆大中午去幹活昏倒在地裡,山坡上植被茂盛,周圍人煙稀少,幾天後人們才在地裡發現了老人的屍體。姚華松以此為例提醒父母注意,但作用不大。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3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5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