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纽约新闻: 有多少人走线"润"了出去(上)福建人在纽约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在2024年,润似乎成了一种选择新生活的代名词,“润”这个字眼在中文语境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大城市混不下去了润回老家躺平,小城市混不下去润回村里种地,大学毕业了找不到工作润回家啃老,有一部分人则是讨论如何润出国,从早期的“这辈子可能出不了国了,希望下辈子能投胎到北欧”进化到“润”,字数少了不少,行动多了很多,另一种方式重新燃起了年轻人对生活的希望,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润去美国,润去北欧,润去新加坡,润出这个卷的要命的社会,似乎也只有润出去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润出去后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迁移,更是可以实现由外而内心态上,事业上的多重转变,没有认识的人,没有内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以自由追求想要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好像更符合新世代对人生的期望


当然,想润出去也不是动动嘴就可以的,国外移民门槛一个比一个高,动辄上百万起步的欧洲移民、北美绿卡之类,没有一定资本别说润,办签证都够呛,对没有足够资产的人来说,"润"出去的梦想似乎遥不可及

以比较“划算”一些的泰国精英签或香港优才来说,上海买不到一个厕所但是可以买到一个国外长居新身份,但这种新身份只对那些鸡娃的宝妈有一丁点用处,说一丁点是因为联考比高考轻松不到哪里去,所谓的“润不是为了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来,中西合璧,浑然一体,双重选择,新的赛道”,而像泰国这种走两步过了老挝就能回国的地方,也并不是大部分想出去的人心中的理想天堂,只有像英美法奥及北欧诸国这种老牌发达国家才会是第一选择,福利高,经济发达,汇率差距较大,同时“自由”


那么如何在没有资产,没有签证,达不到门槛的情况下去这些国家,偷渡似乎成为了唯一“润”过去的方式

移民和偷渡这个话题在国内很敏感,在找查资料的时候发现数据工具几乎都不会显示这个“偷渡”这个词的指数走势,像之前聊背债那篇文章一样,正规移民外那些偷渡走线“润”出去的人似乎没人聊过,但事情发生过就是发生过,没人讲不代表不存在,讲明白了才能避免更多人误入歧途,所以还是想聊聊这个话题,这个话题很敏感,此前审核了几遍没过,一月多不能发文,写了蛮多放草稿箱蛮可惜,虽然可以预料得到这种文章数据会很差,但还是最后再发一次,两万字长文分三篇聊聊前因后果,诸位且看且珍惜。


“ 浪 潮 ”

众所周知,润分两种,一种是正规移民,包括团聚移民留学移民、技术移民投资移民、劳工移民五种,另一种是走线偷渡,走线偷渡亦分两种,一种是踏踏实实去发达国家,“走线”打黑工,刷盘子或做小时工,靠汇率比国内多赚点钱,同时熬日子想办法搞到合法身份,走上正轨之后做点小生意,而另一部分则会选择去不发达国家,譬如缅甸柬埔寨,规避国内法律,靠做些黑色产业来赚到国内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收入,润出去做黑产的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聊,这篇文章主要聊聊“走线”打黑工


一提到偷渡大多数人脑子里可能会出现福建这个省份,福建多山,农业自古以来就不太行,即使到现在老一代福建人看到平原都会感叹一声好地方,地贫山多,想活下去只能找别的路子,总有人说福建人做生意很厉害,福建人强的不是做生意,强的是搞钱的能力,宗族文化下即使失败也有最基础的保障,所以比其他地方的人更拼,“福建人全球免签”这个梗在中文互联网流传已久,福建确实华侨很多,多到超出很多人的想象,福建本地移民的历史很悠久,仅次于广东,全世界6000万华侨中广东华侨2000万,福建华侨1600万,可以说全球华侨两省占了一大半,这个比例是很夸张的,以我女朋友老家福建福清为例,福清全市人口140万,而福清籍的华侨为160万,分布在全球165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外“凡有人居,必有闽侨,有侨民地,必有福清”这句话完全映照现实,广东福建沿海,从明代开始就陆陆续续的向外移民,而大部分华侨以东南亚居多,在东南亚的华侨多数是建国前就过去的

不了解福建的人常常将闽东与整个福建混为一谈,但福建其他地区与闽东之间的差异还是相当之大,写文章之前我和我女朋友及一个莆田朋友聊天,像莆田朋友就对国外亲戚这事没什么概念,如果一定要说福建人偷渡,除了闽东地区,其他地区的人可能不太同意,因为这明明是福州地区干出来的事儿,就像你说福建人搞诈骗,除了福建安溪的部分村镇,其他地区其实也是一脸懵

近代福建人大规模“走线”打黑工,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21世纪初结束的,也就是从文化大革命末期开始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此前虽然也有一部分人偷渡,但形不成势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左右的中国真的特别穷,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杨显惠的《定西孤儿院纪事》可以管窥一角,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文化大革命,大部分人或许已经忘记了文革持续了整整十年,虽然对比政治文化领域在经济领域的影响比较小,但同样产生了较大起伏,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受到压迫,在此基础下“树挪死人挪活”自然而然就成为一部份人试图挣扎的办法,像前文讲的一样,福建人移民的历史很悠久,所以第一目标自然是“挪”向海外,福建闽南地区(泉州厦门等)的人是第一批出去的,随后愈演愈烈,像当时泉州晋江一度有空村现象,一个村50%的年轻人乘船下海,偷渡去香港或澳门打工,或者去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至于印尼,对华人的迫害当时还没过几年,所以只有小部分人选择去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90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