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木兰辞》里的统治者为啥称天子,又称可汗?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总的来说,这样做的结果,是将南迁洛阳的鲜卑人从形式到本质上都改造成了汉人,褪去了身上的游牧色彩。当时的汉族士人认为孝文帝改制使得“礼俗之叙,粲然复兴”,对其“人神欣仰”“民不能名”。对于这一点,就连南朝方面也不得不有所认可。北魏末年,梁将陈庆之北伐后自洛阳南返,“用为司州刺史,钦重北人”。他的理由就是,南北对峙局面形成以来,南朝一直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但自己去过洛阳才发现,“衣冠士族并在中原”,故此“北人安可不重”?


不但陈庆之在观察了中原的实际状况后,自觉地承认北魏已经成为华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北魏自身的认同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拓跋鲜卑原本出于游牧民族,其习性与草原上的敕勒(高车)、柔然相似,风俗多以辫发为主 (南朝方面因此称其为“索虏”)。到了孝文帝迁都洛阳改着汉服后,北魏朝廷反而将柔然视为“漠北辫发之虏”,俨然已完全以中原本位自居了。太武帝时期,出身北方第一流高门赵郡李氏的李孝伯与出身江南吴郡高门的张畅,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城下曾经有一场精彩的外交交锋。期间江南人张畅屡以“中华”“中国”自居。反观中州人李孝伯则谦称自己“久处北国,自隔华风”,言语之间,北魏是“夷”非“华”。以此推论,魏主自然乃是“可汗”而非“皇帝”了。到了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自称“中国”却成为普遍的现象。比如中书监高闾就上表把南朝宋、齐的建立者刘裕、萧道成视为“蛮夷”“非关中夏”。而元英上奏南伐齐朝时也声称:

“窃以区区(萧)宝卷,罔顾天常,凭恃山河,敢抗中国。”

孝文帝自己也常说,“密迩江扬,不当早晚,会是朕物”,在他心目中,江南(南朝)并不是一个对手,而只是自己治下的一个僻远地域而已。在他的诏书里,甚至将南朝的荆、郢、东荆三州(今长江中游一带)等同于北方的“敕勒蛮民”……

从公元4世纪后期拓跋珪复国算起,拓跋鲜卑在平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之后,迁都洛阳则象征着统治华夏文明中心的强大帝国的诞生。正是在北魏孝文帝的手中,拓跋鲜卑真正依靠政治而非武力成了中原的“天子”——与此同时,拓跋祖先的另一个身份(“可汗”),则悄然消逝在了历史长河之中。所幸,民歌《木兰辞》流传到了今天,也将那个“可汗”与“天子”并存的历史瞬间保留了下来。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9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