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移民故事: 華裔富二代救母殺家暴爹無罪釋放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華裔富二代救母殺家暴爹無罪釋放!2年後案件推翻判20年?親媽是真凶,聯手大哥做局他成替罪羊?


常春藤盟校在世界范圍內,一直被視為是全球最頂尖學府。

在重視教育的華人看來,能夠入讀藤校的孩子更是整個家族的驕傲。




但就在2015年,一起年僅19歲的華裔常春藤富二代學生殺父的慘烈案件,讓外界開始關注並討論起這些學霸的心理是否成熟健康



最終,精英學霸被判有期徒刑20年。令人意外的是,案件到這裡進度條只走了一半。

因為種種證據都顯示,真正的幕後凶手,很可能是他的母親?



案件雖已判決,但至今依然讓人爭論不休。

究竟,發生了什麼…?

2015年2月5日,紐約州皮茨福德村警方接到一名女子的報警電話,對方稱丈夫和19歲的兒子爭吵後,被兒子的槍擊中。





警方到達現場發現,報警人Jean Tan(以下簡稱譚母)和其兒子Charlie Tan(以下簡稱查理)冷靜站在現場。被害人Liang Tan(以下簡稱譚父)已身亡。



查理面對警方的審訊表現得十分配合,並且主動交代自己是為了保護被家暴的母親,情急之下在二樓槍殺父親的全過程,還交出了作案的槍支。



根據查理的詳細指認,警方在譚家二樓的書房裡,找到面目全非、死相恐怖的譚父。



把譚母和查理控制起來後,警方開始對譚家的做背景調查。

原來,譚父譚母早年從中國移民至加拿大,育有兩個兒子,2003年,一家人移居美國紐約州。

去世時49歲的譚父,曾在美國大型攝影器械公司擔任高管,後自行創業

他一手創辦的公司,市值5000萬美元。



在外人眼裡為人善良、和藹可親的譚母,則在家相夫教子。



夫妻二人學識頗高,兩個兒子勤奮學習,一家人收入頗豐,令周圍鄰居朋友都十分羨慕。

大兒子在外地上大學後留在當地生活,而19歲的小兒子查理,從小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身材高大,還是校橄欖球隊的主力。



高中畢業時,他申請到常青藤盟校之一的康奈爾大學,並拿到了全額獎學金。



他的同屆朋友回憶,查理熱心公益,在身邊朋友中人緣頗好,出事時才剛剛上大一。

無論從哪一點,都看不出他會是沖動弑父的殺人犯。



然而,在對譚家進一步深入走訪時,警方發現,這個看似美滿的家庭背後,有著不為人知的黑暗一面。

原來,譚父有家暴惡習,平日裡對待妻子態度惡略、非打即罵。

因此,譚母身上總有傷痕,大兒子也疑似因此斷絕關系。

根據警方記錄,從2003年至2015年,譚母曾報警過18次,最後一次被家暴的報警是2015年1月28日。

警方多次建議她申請人身保護和起訴丈夫,但她拒絕逮捕丈夫。





鄰居也表示曾聽譚母說起過,丈夫切斷過母子的經濟來源,對外也不承認他們是合法配偶和子女。

譚父公司的員工更是一致認為他脾氣暴躁、喜怒無常。

2015年2月5日出事前,譚母給查理通過電話,表示自己非常害怕需要離得更近的小兒子查理回家一趟。

這些說法,似乎都能側面證明,查理殺父動機的“合理性”。



因為這些情況,查理被捕後,他的同學朋友積極奔走呼吁,並且募集資金聘請律師。



2015年9月,查理殺父案正式開始審理。

在法庭上,查理的律師團以“殺父救母”方向為他進行無罪辯護。

查理的學校、社團和公益組織也出具了一系列聲援信,輿論沸騰,希望能為他博取法官的同情。



經過了整整8天的庭審後,因陪審團極力反對及證據不足等原因,查理被當庭釋放,滿臉笑容,人群在庭外歡呼著迎接這位弑父救母的“反英雄”。





但事情到這裡,卻沒有塵埃落定。

2年後,因為警方的一個有力論證,案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反轉。



庭審結束後,查理搬離美國回到出生地加拿大。

誰想到,2017年,消失在大眾視野的他竟然在跨越美加邊境進入美國時,再次被捕。

警方給出的原因是,從現場痕跡判斷,當年的謀殺案並非呈現出來的簡單,需要重新再審。



原來,檢方在重新翻閱譚父當年的屍檢報告發現,坐在電腦桌前的譚父,身上的致命槍傷是從背後射擊的,說明他當時毫無防備就被人從後面獵殺。



這顯然和母子二人所說的,雙方激烈爭吵糾纏時,查理臨時起意槍殺父親的情況不一致。




(庭上演示)

而且工作狂的譚父,平時會隨時接聽工作電話、收發電子郵件。



但他電腦最後一次回復郵件的時間,是譚母報警他被槍殺前的2天,說明死亡時間方面也有蹊蹺。

更重要的是,譚父案發時屍體已經發生腐爛,法醫認為死亡時間至少在3天以上,也就是2月2日,這也和查理母子報警(2月5日)及口述案發時間不一樣。



除此之外,整個案件在時間線和諸多細節方面還有很多疑點,例如查理的同學證實,此前查理曾經在購槍時因為沒有持槍資格被拒,後又托自己購買槍支。

這把槍在同學購買次日被查理借走,說是去打兔子,但再也沒有還回來。



而那把槍正是殺死譚父的那一把,店裡的監控也拍攝到購槍時的一幕。

因此,警方一開始懷疑查理就有預謀殺人、母子有偽造、串供嫌疑。



另外,警方還發現,在報案譚父死亡之前3天,譚母和譚查理曾短暫地返回加拿大,可能是想逃跑。

但後來不知為什麼又回到美國,並向警方報案。

事實上,在2015年的庭審時,檢方大膽還提出過一個說法,殺害譚父的真正凶手,是譚母,然後查理頂包了母親的罪行。

檢方認為,槍支雖由查理托朋友購買,但三份獨立的檢測報告都顯示,沒有他的DNA在槍上,只有彈夾上存在他的指紋。





但在當時,所有人都認為這只是檢方為了逮住真凶,鋌而走險想出的一個險招。



案發現場的三人,一人死亡、兩人不認罪且不交代案件存在的疑點,正中了查理辯護律師團的下懷。



死無對證、口供一致、模糊證據焦點,再加上弑父救母、擺脫家暴渣爹的故事角度,最終,律師團隊用疑罪從無的方法,讓查理成功脫罪。




如今回想一下,檢方當時的說法,會不會就是事情的真相呢?細思恐極。

在輿論冷卻後的幾年裡,警方還調查到查理有在校外販毒的劣跡。

很顯然,譚家每個人背後的真實面目,遠遠超過他們所展示的。



最終在2018年11月,查理因非法持槍、教唆他人偽造證據、殺人為目的購槍等三項罪名,被判20年監禁。





盡管案件已經塵埃落定,但坊間不少人認為,殺害譚父的真凶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一直以慈母面貌示人的譚母,在這個過程裡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查理的哥哥,又做了什麼?

根據一些紀錄片走訪參與此案調查人員的專訪,譚父死亡前,一直對外宣稱和譚母在海內外都沒有正式登記,只舉辦了婚禮儀式,所以婚姻不存在法定效力。

外界因此猜測譚父擔心妻子會瓜分財產,故意不走法律流程。

也有人認為,譚母在被家暴後多次向外界求助後,卻遲遲不願意離婚,或許也在考慮離婚成本,擔心離婚分不到財產。



(示意圖)

在對兩個兒子的教育方面,這對父母也沒有一碗水端平。

了解譚家情況的知情人曾透露,譚母相比更優秀、聽話的查理,更偏心大兒子傑夫。

大兒子在外地念大學期間曾和父親產生嚴重口角,譚父後切斷對其的經濟幫助,讓錦衣玉食長大的大兒子吃了不少苦頭。

但譚母一直暗中給大兒子匯款,家中大事也會和他秘密商議。

每次被譚父毆打後,譚母也是第一時間現象給大兒子訴苦。

在他離開家後,譚父的暴力行為更加升級,家中唯一能與之對抗的,只剩剛剛成年的小兒子查理。



在遭受父親拳打腳踢、目睹母親被掐脖子後,父親這個如同魔鬼一樣的形象在查理內心深處留下了抹不去的陰影。



(示意圖)

2015年1月28日,也就是在查理母子報警稱殺父的前一周,譚父曾毆打過譚母,譚母報警後求助。



隔天,哥哥給弟弟查理發過一條意味不明的短信,告知對方“你要面對一個艱難選擇”。

這條短信也被看做譚母和大兒子對查理的暗示,至於短信裡說的“艱難選擇“的真正含義究竟是什麼,沒人出面解釋過。

查理身邊的朋友表示,收到短信後,查理情緒變得很低落,之後便啟程回家,然後發生了這起離奇殺父案。



事後,查理的同學表示,如果按路程分析,譚父被槍殺時查理可能還在路上,沒時間作案。

以上譚家這些人物關系和秘聞,都指向一個可怕的猜測——殺人凶手是譚母,查理只是案件的替罪羊。



查理入獄後,譚母作為亡夫的合法繼承人之一,接管公司一半股份及所有資產。

大兒子成為公司接手人,查理因為有罪在身,只獲得零星資產和現金。

如今近10年過去了,這個案件仍然被很多人視為人證物證俱在,但無法蓋棺定論的懸案。



對於此案,網友們也有不同的看法:

“不幸的是,母親讓學霸兒子蹚進了自己的渾水,這太讓人心痛了。”

“孩子都愛自己的媽媽。這也是我有了孩子以後,就離開家暴者的最大原因。我不想他陷入要麼被殺,要麼為了保護我而被殺的境地。”

“說實話,他們的爸爸太可怕了。我沒有給他們開罪的意思,尤其是這麼殘暴的案件。

僅我個人而言,要是這個案件的母子都沒被追責才感到高興。所以,別打你的另一半。”

19歲青年大好的人生戛然而止,殺害譚父的真凶到底是誰,也只有譚家母子3人才知道真正的真相了。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95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