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難民: 全球變暖逼近紅線,去年已有2000萬人淪為氣候難民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盡管氣溫計“高估”了溫度,但印度上周的極端高溫天氣是實打實的。根據新華社此前的報道,截至6月3日,印度全國因為炎熱而死亡的人數升至211人,而實際的死亡人數可能更高。印度網友紛紛哀歎,要不是迫於生計,自己定會想方設法逃離這蒸籠般的城市。


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因為氣候而逃離家園,已經是他們不得不做出的選擇——哪怕是以放棄他們的傳統為代價。而隨著全球氣溫的升高,被迫逃離家園的氣候移民或許將越來越多。

“無面敵人的詛咒”


現年70歲的巴基·古隆來自尼泊爾西部跨喜馬拉雅高地的木斯塘桑宗村。提起最早的童年記憶,古隆還記得夏季蔚藍的天空之下,雪峰聳立,冰川融化,溪流泛著光,而她在廣闊的山谷間奔跑,渺小得好似一粒沙。

可現在,這些景象已經隨著氣候變化成為了記憶的塵埃。

20世紀80年代開始,木斯塘遭遇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影響。幹旱導致冰川融水減少,河床幹涸,農作物因為缺乏灌溉而大量死亡。而雨季越來越短,降雨量越來越大。伴隨而來的,則是破壞性的山洪暴發。到了90年代末,旱災和洪災愈加頻繁地發生。“我們的村莊就好像被一個無面的敵人施加了詛咒。”古隆說道。



圖說:被廢棄的桑宗村。圖源:GJ


古隆還記得,數年前的那個夏天,村裡召開集體會議,討論究竟是留下還是離開。在嚴峻的生存壓力之下,村民們別無選擇。如今,除了5位高齡老人之外,大部分村民都搬到新的定居點“納瑪松”,他們希望在這個寓意“綠色草地”的新村莊重新開始。

但一切真的能夠重新開始嗎?建於15世紀的古老寺院、隱蔽於自然洞穴中的墓葬顯然不能跟著村民們“搬遷”,只能留在原地經受強風、潮濕、高溫的侵蝕。曾經白色的寺廟牆面褪成了淺灰色,大量的降雨更是讓土制的寺廟建築搖搖欲墜。精心設計的墓葬更是隨時有可能會因為一場暴雨、洪水,或是極端的幹旱而湮滅。


這個冬天,木斯塘沒有下雪。村民們知道,這意味著桑宗村將迎來又一場大旱。村子裡再也沒有牲畜的叫聲,也沒有孩子在奔跑,只有偶爾被風吹起的碎石打破死一般的寂靜。“土地承載著我們的歷史,而歷史為我們的生活注入活力。可是現在,祖傳的土地和我們的根基都處在危險之中,我們的生命同樣如此。”走在幹草地上,古隆低著頭,無法想象未來。

“慢動作播放的災難”

同樣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還有巴拿馬沿岸小島的居民。

當風暴潮和漲潮吞噬加迪蘇格杜布島時,島上居民馬西亞·埃爾南德斯站在泥地上,用石頭墊高以抵擋足以沒過腳踝的海水。“洪水越來越嚴重,風也越來越強。”他無助地看著原本屬於自己的小屋被海水淹沒,“我什麼也做不了,只能等著水退去。”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3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