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剛從台灣回來,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台灣,句句實話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台灣工作了六個月,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台灣,句句都是大實話。


台灣省”,作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是成為了我們經常去游玩的目的地。

說實話,在我眼裡的台灣跟大陸有著不小的差別,特別是在環境質量上。


台灣初印象:

第一次來到台灣的高雄港,最讓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台灣人的說話方式。他們的語調有種獨到的韻味,讓我聯想到香港和澳門人的特殊口音。

而在台北市,與其說是一座現代化大城市,倒不如說是一個市井生活氣息的地方。

除了那座孤零零的台北101大樓外,這裡沒有太多連片的高樓大廈,而是更多布滿了溫馨的小巷。



漫步在台灣的大街小巷,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種質樸的煙火氣息。

台灣的馬路設計給人一種緊湊又實用的印象,大多數街道只有兩車道寬,一旦路邊停下車子,馬路看上去就顯得很窄小。

這裡的老建築跟幹淨的街頭形成鮮明對比,在街頭缺乏垃圾桶的情況下,你很少能看到隨便亂丟的垃圾跟煙頭。

台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便利店,走在短短300米的一條街上,你就能看到數家便利店。

這些店可不單單是用買吃的、喝的,還集成了支付話費、購買交通卡、演出門票、火車票、寄送快遞、復印資料等多種功能,甚至可以在這裡喝咖啡、上廁所、洗衣服。



台灣社會的秩序感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排隊還是開車,台灣人都好像特別守規矩。

不管排隊的人數多少,大家都自覺地遵守秩序,開車時也很少有加塞跟鳴笛催促的樣子。

提到台灣的檳榔西施,這一曾經的標志性風景如今已大不相同。

我之前還想著嘗試一下去找找她們的蹤跡,卻發現在大城市中她們已難覓蹤影。

的士司機告訴我,那些曾經閃耀的玻璃屋和孔雀燈下的風景已成過往,如今只有在城郊的小店還能偶爾見到。





台灣工作的六個月裡,我結識了很多的台灣同事。

在跟他們一起工作的這段時間裡,我感受到了他們對大陸有著的不同態度跟看法。

雖然有些同事對大陸還是有所了解的,但大部分人都能正視和認可兩岸之間的聯系。

其中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一個姓陳的台灣同事。

他對我們這些來自大陸的人總是帶著一種高高在上的態度,初來乍到的我們當然是不與他計較那麼多,讓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觀裡。

但是!直到有一次他的言論徹底激怒了我,他竟然敢質疑大陸的教育水平,聲稱大陸還有許多人負擔不起教育,普遍缺乏素質?

面對這樣的挑釁,我沒能忍住,直接向他提出質疑:“你對大陸了解多少?你有沒有親自去過?知不知道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很多方面已經超越了台灣了?”

面對我的憤怒,他也沒有繼續跟我爭辯,只是苦笑著搖了搖頭走開了。

發生這樣的事,我並不感到意外,如果他執著於自視過高,我也無需去打破他的幻想!

台灣的城市情況:

台北市的面積,它大概只有兩個大興機場那麼大,總共271平方公裡。

台北跟周邊的桃園、基隆、新北共同形成了繁華的台北都會區。

新北市環繞台北市如同車輪般,面積達到了2052平方公裡,將近有400萬的人口,是台灣最大的城市。



台北市的人口大約有260萬左右,按照台灣各縣市的人口排行榜,台北市位列第四,而在全國范圍內是第十四。

就拿人口規模來說,台北市跟中國的長沙、濟南、合肥差不多吧,只能算是一個二、三線城市。

台北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因為上世紀80年代發展太過快,加上當地實行的是永久產權,很多建築都是上個世紀建成的。



如今30年過去了,台灣的城市面貌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低矮的房子和幾乎不見高樓的天際線保留了舊有的建築風格,這裡也沒有大規模的改建、拆遷跟翻新。

相比之下,台北市的基礎設施跟內地一線城市相比較,實力只能排在三線水平。

但台北市並不缺文化設施,這裡有很多個重要的表演場館和展覽館。

比如台灣中正文化中心、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新舞台、城市舞台、華山文化園區、紅樓劇場等,都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展覽館比如有台北市立美術館、南海藝廊、台北當代藝術館等。

另外,還有幾個文化設施正在規劃中,包括台北藝術中心、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台北城市博物館以及台灣鐵路博物館。



台灣的經濟情況:

台北市,作為台灣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旅游中心,可是扮演著特別重要的角色。

在這座城市中,匯聚了眾多公司的總部,包括知名的華碩集團、頂新集囗和富邦集團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的“台積電”,這家企業是台灣最有經濟競爭力的企業,還在全球半導體行業中占據領先地位,控制著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




半導體行業是台灣經濟的支柱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沒有芯片,現代社會中的很多設備,比如手機和汽車,將無法正常運作。

台積電的成功主要歸功於其在工藝流程控制和芯片研發方面的核心技術。

公司的晶圓代工業務更是業界的佼佼者,就算是跟亞洲的半導體巨頭三星,在這方面也難以跟台積電匹敵。

台積電已成功生產了超過10億顆7nm芯片,並且在5nm芯片的良品率上遠超三星,這些在高科技產業中是處於領先地位。



雖然台北市的GDP總量在2021年達到了7793億人民幣,但跟國內的北上廣深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台北是很難以被歸類成超一線城市。

在同一時期,遼寧大連和浙江溫州的GDP分別為7826億元和7585億元,所以說,台北市的經濟規模略遜色大連而略高過溫州,排名全國第30位。

不過台北市的人均GDP表現卻很出色,達到了20.8萬元,位居整個台灣之首,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中國內地的一線城市。

例如,北京市雖然擁有比較高的人均GDP,但也只有18.4萬元,而台北市的表現卻更勝一籌。

在科技領域,台北市同樣可以看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城市以建設高速資訊公路為目標,有線和無線上網率在全球城市中名列前茅,突顯了其在科技基礎設施方面的先進性。

另外,台灣的主要媒體和電視台大多數是設立在台北!





雖然台灣整體經濟增速已有所放緩,但台灣人均GDP達到了3.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2.27萬元,這一水平在全球范圍內依舊具有競爭力。

相比之下,2021年大陸的GDP總量達到了17.73萬億美元,台灣的GDP約為7748億美元,約占大陸總量的4.4%。

1980年代,台灣經歷了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人均GDP從1980年的2398美元飆升至1990年的8325美元,成功躋身成為世界發達經濟體之列。




那時,台灣被稱作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發展速度讓人得意外。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台灣的經濟實力達到了頂峰,“台灣省”的GDP占到了全中國的45%,在全國34個省份中穩居第一位。

當時,就算是經濟發展迅速的廣東省,其GDP也不及台灣的一半。

不過現在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廣東省逐漸崛起成為中國的經濟大省。

廣東的生產總值不只是連續多年位居中國省份之首,還超過了香港和台灣,成為經濟規模最大的省份,廣東經濟總量占到全國的八分之一。



台灣百姓的福利待遇:

台灣,退休金制度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是一件重要的社會生活保障。

在這裡,不只是公務人員,就連普通老百姓和農民都可以在年滿65歲且繳納勞保滿20年後,領取退休金。

根據我的了解,台灣鼓勵大家“多繳多得”,如果能持續繳納30年,到了退休年齡後每月可以領取超過8000元的退休金!

這種制度讓人不禁感歎!長壽的人可以在享受生活的同時,繼續領取高額的退休金。



台灣普通百姓的收入水平也讓人表示很是羨慕。



我在高雄的時候偶遇一個環衛工人,當得知對方每月能掙到8000塊錢時,這讓我感到既驚訝又羞愧。

這個阿婆的收入甚至高過我這個大學畢業生,那一刻,我才體會到台灣的收入水平和生活保障有多麼優越。

台北市,作為台灣教育重鎮,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已經在教育領域表現出領先的地位。



當時,台北市的初中、高中還有大學都接受了巨額的建設資金,這才讓這裡的教育資源在台灣各縣市中顯得尤為突出,台北的學校也因此成為了全省的標杆。

目前,台北市有著包括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和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在內的2所大學,還有超過160所的中小學。

另外,市政府還建立了兒童育樂中心、社會教育館、運動健身中心、社區大學和圖書館等多種教育和休閒設施,全面提升百姓的生活質量。



台灣的高等教育同樣在全球范圍內都是很有名氣的。

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央大學還有國立交通大學都是國際知名的高等學府。

特別是國立交通大學,這裡的教育質量和學生培養結果堪比內地的復旦大學,畢業生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且起薪也相對要高。

台灣,學生們享受12年的免費義務教育,這一政策覆蓋了從小學到高中的整個教育階段。

這種免費教育還包括學費和雜費,連書本費、餐食費加上校服費等等…統統都是免費的。

寫在最後:

從我個人經歷來看,我發現台灣人的生活水平跟我們一線城市相當,但他們承受的生活壓力卻明顯要小過我們的一線城市老百姓。

台灣的百姓能享受到的免費教育和醫療,以及農民能領取的退休金,這確實是他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反觀現今中國社會,教育成本、養老成本和醫療費用不斷攀升,已經是讓很多家庭感到負擔沉重。

原本考慮3胎的計劃也因為經濟壓力而不得不敢想。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14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5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