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俄罗斯: 普京访华带来的特殊礼物:怎么办?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明天,俄罗斯总统普京就将落地北京,开启为期两天的访华之旅。


两天,看着有些稍短,但战时状态下,时间长度不是主要的,能收获什么才是世界关心的。

他显然有备而来,做足了攻课。我在傍晚习惯的刷一轮信息,就看到令人熟悉的东西。


例举一则相关的新闻——普京访华前发声:我的家人对中国很着迷,武术在俄罗斯非常流行。

“我总是对进一步探索独一无二、别具一格的中国传统抱有浓厚兴趣,尤其是在我访华期间;我对中国武术了解不少,武术在俄罗斯非常流行,我对中国哲学充满敬意,我的家人对中国很着迷,其中一些人正在学习中文。”

可以说,外交精要“投其所好”“咱俩很熟”,无论哪个国家都差不多。

记得七年前川普招待中国元首,特意请他的外孙女,也就是伊万卡的女儿演唱《茉莉花》,背《三字经》还有唐诗。

也记得巴西总统卢拉,去年访华前不真诚地透露:我时常看中国的足球联赛。

印象深刻的当属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前几天隔空狂赞:在科学、技术、经济金融、政治理论、地缘政治视野和军事实力等诸多方面,中国领先西方40年。

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美国川普注重细节,其他人则钟情宏观层面——这又衬托普京的用心,因为他此次带来了一件特殊礼物,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俄国文学史上的名著《怎么办》。


根据俄方外交官员的说法,这是普京征询专家意见后特别挑选,精心准备的。因为这部小说上架时间是1953年6月15日,非常的巧合,极具象征意义。

当然,俄方人员没有进一步表达小说蕴藏的深意。二十年前冬天的某个夜晚,我在地摊前徘徊,买了几本书,其中就有这部小说。坦白说,当时多出于附庸风雅去买一些名著,真读时,对所谓的生命理想革命理想基本没什么感受,主要还是停留在爱情剧本上。



我记得很清楚,《怎么办》还没读到一半,隔天又跑到那个地摊,下决心买了《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等手头没有其它新鲜小说,才重新捡起来,把《怎么办》读完。简单介绍一下大致的情节:


女主被母亲逼婚,嫁给她不喜欢的阶级敌人阵营中的富家阔少,此时男一出现与女主假结婚,挽救了女主可能因为逼婚出现的悲剧;正当男一对女主心生情愫的时候,却发现女主与自己的朋友男二才是真爱,本着君子成人之美的高尚德行,男一上演假自杀退出,帮他们避开心理障碍,而后又让他们自己还活着,并且努力撮合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剩下的,大家一起为理想为新世界投身革命建设……

原谅我的过度想象,此刻,我直觉浮现一个情节猜测,普京会不会将富家阔少寓意为西方霸权中的美国

话说回来,纯文学角度看,俄国诸多大师的作品,读起来虽浑厚深刻,但我个人喜好,还是偏向英国文学,哈代与狄更斯的小说我几乎都能一口气读完,俄国小说还没出现过。

多年后关注到文学评论,有一句话我很赞同,那就是人文环境使然,英国人穷尽想象,也难感受俄国人想要冲开压抑困境的执拗偏执的热情。一个像晴朗天气中在后花园的沉思,另一个像暴风雨下荒郊夺命求生的跋涉。

这里不是讨论人文上差异,我想站得更高一点,民族性格与选择。历史上,英国可谓是俄国的克星,眼下更是适用。而要说俄国人的优势,自然在其执拗偏执上所附加的韧劲。

乌军前总司令以为俄军死亡达到15万人就会退缩,就是低估了他们的韧劲。如今接近50万,还在疯狂延续,而求胜之心毫无衰退迹象。
1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1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