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就這樣,我從媽媽的房子裡滾出去了....(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女兒》劇照


外公告訴她:“女工做不久,工作幾年就嫁人了,年輕人還是去大城市見見世面好”,於是她在18歲那年就前往深圳的工廠打工,中途赴美工作三年,之後便一直留在深圳。

她告訴我,直到27歲認識我爸爸,她才真正開始過自己的生活。而在外拼搏的近十年裡,她都抱著一種重振家庭的信念,想著“家裡那麼窮,他們都需要錢”,於是將賺來的大部分錢寄回家中。


為此,她一直以來都在壓抑自己的個人欲望和需求,“花錢一直都小心翼翼的,在美國那三年只買過一件衣服”;年輕的時候想省下錢寄回家,常年不吃早餐,後來就有膽結石了。

我能察覺到,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她一直都有種作為“家庭頂梁柱”覺悟,盡管這通常只出現在長子身上。這也與潮汕的宗族文化相關:在外奮斗並不是單純地為個人而拼搏,而是為了父母、兄弟姐妹、家族,甚至是為宗族。

得益於我媽媽賺回來的美金,家裡終於熬出了頭,蓋起了大房子,生活也有所好轉。但我媽媽也因為遠在異國而錯過了見早逝的外公最後一面……無論如何,媽媽其中的付出與犧牲不言而喻。

我時常會覺得,無論是面對不公的奮起反抗,還是在外多年的奮斗以及對困難的挑戰精神,我媽媽的經歷是那麼符合傳統敘事中對於男性強者和成功人士的塑造。如果她真的是一個“男人”,僅僅是用自身奮斗供養起整個大家族這一點,“他”就已經做得足夠多了。

但現實是,無論是她成長的年代還是現在,女孩自小被教育要照顧弟妹、幫助母親料理家務,更別提在重男輕女的風氣下,女性會天然地被視為低於男性的第二性。




《你教會了我什麼最重要》劇照

同時,另一個性別因素也不可忽視。上野千鶴子在《厭女》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母親對女兒的期待,包含著與對兒子的期待不同的兩面性。母親對女兒發出雙重要求,不僅“要像兒子一樣成功”,還要“要成功地做一個女兒(女人)。”無論哪一種,在母親對女兒的“別像我這樣”的期待中,既有自我犧牲的意味,又隱含著“讓我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的就是你”的暗暗譴責。

“母親一方面期待著女兒,可當女兒真的實現了自己未能達成的欲求,卻又不會只是單純的高興,而會懷有更復雜的心情。兒子無論實現了什麼,母親都無需與他競爭,性別在這種時候起到便利的緩沖作用。但女兒不同。因為同為女性,母親無法為自己找到借口。”上野千鶴子寫道。


這種深植於社會的角色設定,意味著像我媽媽那樣展現出獨立和堅強的女性,她們為家庭所作的付出與犧牲仍舊被視為理所當然。同時,如果家裡有“真正的長子”,那麼她為家庭做出的功勞和犧牲就更得不到肯定與認可。

作為一個好女人、好女兒,她要做的是扶持家中的男性成長,讓他成為“真正的”頂梁柱。

正如我媽媽,即便為家族做了不少的犧牲,但她的努力也被視作理所當然。我試探性地詢問她是否有不滿和不甘,她也大多回復:“哪有想那麼多!那個時候大家都是這樣的,有了錢都會寄回家裡,不像你一樣自己花掉的。”

一直以來,她在我面前都試圖呈現出一種作為孩子的完美形象,或許因為這樣,她就可以在一個道德的制高點來審判我是個不聽話、不顧家,以及沒有“長子”擔當的女兒。

但我還是從其他地方窺探到了一些她試圖掩蓋或淡化的真實想法:她抱怨過為什麼外婆把寄回家的錢都給了舅舅,“都被他花光敗光”,也用略帶調侃甚至幸災樂禍的語氣說過:“希望她的兒子有出息能給我媽養老吧”。即便現在她與舅舅的關系顯現出一種大人的從容和得體,我也能察覺到媽媽對他一直都有種怨氣和不滿。
1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8 秒 and 8 DB Queries in 0.005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