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漫談:俄烏戰爭,兩個流傳甚廣的謊言及真相(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最近一段時間,俄羅斯媒體和親俄媒體大量宣傳“俄羅斯憑一己之力扛住了整個西方陣營的圍攻”,國內經濟蒸蒸日上,戰場形勢一片大好。


與此同時,無論是親俄媒體還是親烏媒體,也不管是俄羅斯官員還是西方陣營和烏克蘭官員,都聲稱美國前期停止對烏軍援加上其他西方國家對烏援助不力,導致烏軍彈藥短缺,因此丟了阿夫迪夫卡並導致多處防御陣地被俄軍占領,烏軍面臨潰敗之勢。

我多次明確指出,上述兩個說法,其實是俄烏雙方宣傳戰、信息戰的一部分。


這兩個流傳甚廣的說法,部分反映了俄烏戰爭的復雜性,但實際上是徹頭徹尾的謊言,離真相十萬八千裡。

我先說自己對“俄羅斯憑一己之力扛住了整個西方陣營的圍攻”的看法。

俄羅斯在2014年吞並烏克蘭克裡米亞半島並控制烏東頓巴斯部分地區後,西方陣營對俄羅斯實施了一系列經濟制裁,同時從那時開始,北約成員國對烏軍進行系統化培訓和改造。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之後,西方陣營實際上視俄羅斯為敵對國家,實施了凍結俄羅斯海外資產在內的一系列極其嚴厲的經濟制裁措施,同時除了沒有直接派兵參戰外,對烏克蘭持續提供了大量的軍事、經濟和人道主義援助。



烏軍猛烈炮擊俄軍目標

兩年多來,俄羅斯面對幾乎整個西方陣營的經濟圍剿、外交敵視和持續不斷的對烏軍援,俄羅斯國內雖然出現了瓦格納集團“兵變”這樣的短暫危機,經濟蕭條,物價飛漲,導致民眾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但整體上社會平穩,普京支持率不降反升。

軍事上,雖然迅速占領烏克蘭全境,對烏克蘭實現“去軍事化”、“去納粹化”的大目標沒有實現,完全吞並哈爾科夫、盧甘斯克、頓涅茨克、扎波羅熱、赫爾松、敖德薩、尼古拉耶夫7州,將烏克蘭變成一個內陸小國的中目標也遙遙無期,但是俄軍打通克裡米亞到頓巴斯地區的陸上通道又稱“陸橋”,完全占領頓巴斯兩州(盧甘斯克、頓涅茨克)的小目標,似乎正在一步步實現。

就此而言,說“俄羅斯憑一己之力暫時扛住了整個西方陣營的圍攻”並非完全沒有道理——這確實粉碎了許多人認為俄羅斯將迅速崩潰的幻想,或者說,俄羅斯社會的韌性和耐壓能力超出了許多人的預期。

但是,如果真的認為“俄羅斯憑一己之力能長期扛住整個西方陣營的圍攻”,則是藐視一切敵人的革命樂觀主義,或者說是盲目自大,類似於走夜路吹口哨——為自己壯膽的謊言,很容易助長許多人夜郎自大的心理,導致對當今國際局勢產生極其錯誤的認知。俄羅斯經濟好不好,由俄羅斯統計部門說了算,我不予評論。僅就俄烏雙方戰場上的較量,我跟大家做一個客觀分析。

首先,整個西方陣營並沒有跟俄羅斯進行全面的軍事對抗,至今沒有任何國家向烏克蘭派兵直接與俄羅斯交戰。美、加、英、法只是派遣了少量軍事顧問和技術人員,幫助烏克蘭軍事培訓,協調援烏武器運輸和監督援烏武器的使用,不參與任何戰斗行動。烏克蘭戰場上,與俄羅斯軍隊作戰的完全是烏克蘭軍隊,即使少量外國雇傭軍也是編入烏克蘭軍隊,而且全部是地面部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國家,近年來的戰爭之所以取得一邊倒的軍事勝利,則主要是發揮導彈和空軍方面的絕對優勢,陸軍只是最後打掃戰場。這在烏克蘭戰場上完全看不到。





隱藏在叢林中的烏軍戰士

其次,為避免刺激俄羅斯鋌而走險動核武,西方陣營不但沒有直接向烏克蘭派兵作戰,而且對烏軍事援助也采取了逐步升級的“溫水煮青蛙,慢火燉大鵝”方式,而相對於俄羅斯烏克蘭是一個綜合國力弱小的國家。這就意味著俄烏雙方軍事力量的此消彼長需要較長時間。正如我4月27日文章分析的那樣,俄烏軍事實力此消彼長的趨勢,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從未改變,而且目前進入了戰略相持的後期階段,只待西方援烏F-16戰機進場,雙方力量就會發生根本性的逆轉。

許多提到西方陣營援烏F-16戰機裡程太慢,西方陣營應答了這麼久,F-16戰機還不知道在哪裡。今天我再次重復一個常識:培訓一個F-16戰機駕駛員,標准的基礎教程最短時間是18個月,實戰操作另外還需要6個月。現在烏軍准備縮短全部培訓時間到10個月。這已經算是奇跡。

做一個簡單歸納,俄羅斯是一個擁有豐富自然資源,人口眾多,國土極其遼闊,有發達農業和較發達工業基礎,只要不實行前蘇聯那種極端殘酷政策,絕對不會出現餓死人現象;同時俄羅斯確實擁有龐大的核武庫,絕對不是親烏人士所說的那樣全是廢銅爛鐵,使得西方陣營不得不投鼠忌器。因此,西方陣營支持烏克蘭打敗俄羅斯,只能采取逐步升級的做法,改變俄烏雙方軍事力量對比需要一個較長過程,但這絕對不是俄羅斯真的戰無不勝,能永久占領烏克蘭領土。我認為,明年年底,最遲2026年俄軍將徹底戰敗,被完全驅逐出烏克蘭領土。

雖然俄羅斯經濟絕不是官方統計部門所說的那樣蒸蒸日上,但俄羅斯確實能保證不會出現前蘇聯時代那種大規模餓死人的現象,因此,我認為在戰場上烏軍打敗俄軍之前,絕不會出現俄羅斯內部突然崩潰而改變戰爭進程的情形。普京確實得到大多數俄羅斯人發自內心的支持。

當然,如果有人真相信朝鮮、伊朗所說的那樣,他們擁有輕易擊敗美軍的能力,可分分鍾滅了美帝,那認為俄軍戰無不勝,烏克蘭只能割地求和也就順理成章。我今天必須要說,這其實相當於精神病人的癡心妄想。




赫爾松東岸烏自行火炮開火

接下來,我說說“美國前期停止對烏軍援加上其他西方國家對烏援助不力,導致烏軍彈藥短缺,因此丟城失地”的話題。

俄烏戰爭爆發後不久,在我印象中,自2022年5月份開始,俄羅斯媒體和親俄媒體開始大肆炒作援烏耗盡了西方陣營武器庫存。烏克蘭媒體和親烏媒體,以及烏克蘭官員和國際上的許多親烏人士,則持續炒作西方陣營援烏不力。由於美國會卡住了對烏軍援撥款法案長達半年,烏軍失守了阿夫迪夫卡這個前沿堡壘,這個話題近來持續發酵,引起許多讀者的焦慮。

相對於俄軍每天發射的炮彈數量,以及俄軍占領馬裡烏波爾、北頓涅茨克/利西昌斯克、巴赫穆特、阿夫迪夫卡等所有城鎮,都是以炮火反復飽和轟炸,摧毀所有烏軍可能藏身之地,烏軍確實火力不足,西方陣營確實沒有提供同樣規模的武器彈藥。

西方陣營未能提供烏軍跟俄軍一樣的火炮和彈藥,一個重要原因是近40年來西方國家將主要軍費投入到空軍等高科技兵種,以及基於防守戰略,注重防空系統和反坦克、反裝甲等高科技防御武器的研制,對陸軍和陸戰進攻性重型裝備——坦克、裝甲車、火炮及配套彈藥的投入一直在持續萎縮。目前除了美國,確實沒有哪個西方陣營國家擁有俄羅斯這樣龐大的陸軍、陸戰進攻性重型裝備和相應的軍工生產能力。

俄烏戰爭爆發後,西方陣營迅速重新恢復傳統陸戰武器的生產,以滿足烏克蘭戰場的需要,但是這畢竟不是西方陣營國家的戰爭,政府需要說服國會提供資金預算,而且數量有限,這就決定了西方陣營對烏軍援,確實有一個逐步增加的過程。






准備沖出戰壕反擊的烏軍

這是不是意味著俄軍對烏軍擁有絕對的炮火優勢,俄軍攻占阿夫迪夫卡以及近來攻占阿夫迪夫卡西北面多處烏軍陣地,是美國停止對烏軍援,以致烏軍彈盡糧絕的結果?我多次說過,絕對不是!

即使在美國停止對烏軍援期間,烏軍每天發射的大口徑炮彈數量也有6-7千發;相比於俄軍每天2萬左右的數量,烏軍確實少得多。烏軍確實未能像俄軍那樣獲得炮火洗地的優勢,但是,這絕不意味著烏軍實際炮火打擊能力弱於俄軍。應當看到俄烏雙方在戰場上有以下三個重大區別:

第一,俄軍是進攻方,在進行“人肉沖鋒”時需要對烏軍陣地進行炮火准備,烏軍作為防守方,是對發現的敵人進行精確打擊,兩者需要的炮彈數量完全不同。

第二,烏軍擁有碾壓俄軍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以及反炮兵雷達、榴彈炮、迫擊炮、火箭炮、單兵反坦克導彈、坦克、步兵戰車和裝甲車等西方援烏精確打擊工具,及時發現並精確打擊俄軍的能力具有壓倒性優勢,因此打擊效率遠高於俄軍,需要的炮彈數量本來就應該遠少於俄軍。

第三,烏軍戰場上無人機使用量超過俄軍10倍,而且性能遠優於俄軍。不計算小型偵察無人機數量,烏軍目前每天消耗1200多架小型察打一體無人機,同時出動數百架可反復使用的大型投彈無人機,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烏軍炮火不足。



烏軍在戰場上大量使用無人機

既然實際上烏軍炮火不弱於俄軍,烏軍為何沒有守住阿夫迪夫卡,最近還在烏東戰場上頻頻失利呢?我覺得當大家這樣思考的時候,是不是反過來捫心自問:在俄軍始終擁有強大炮火優勢的時候,為何烏軍去年能在哈爾科夫、赫爾松地區取得勢如破竹的反攻勝利呢?

在我看來,烏軍最近失守阿夫迪夫卡以及西北面幾處村莊,絕對不是美國停止對烏軍援的結果,因為在此期間烏軍發射的炮彈數量並沒有任何減少——盡管烏軍號稱進行了炮彈配給,就是不能亂打炮,但只要發現敵人,還是使用了足夠的炮火打擊。

烏軍失守阿夫迪夫卡的最主要原因,是這裡本來就是深入俄軍陣地的一個突出部,俄軍長達數月夜以繼日、悍不畏死地進攻,而俄空軍發射的巨型滑翔炸彈摧毀了幾乎所有烏軍工事。至於一周前,俄軍利用烏軍部隊換防的失誤,在阿夫迪夫卡西北面快速突進,主要是烏軍換防部隊戰斗意志薄弱,跟烏軍炮彈不足沒有半毛錢關系。

在俄烏雙方目前戰場上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單純就陣地得失而言,只要一方敢於犧牲,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御。這正是俄軍最近取得一些戰術性勝利的根本原因。但是,這樣做的最終結果,只會加速俄烏雙方軍事力量此消彼長的進程,縮短俄軍全面潰敗的時間。打一個通俗易懂的比方,就是一個本來進入垂死掙扎狀態的人,突然不顧一切地亢奮了起來,那只不過是臨死前的回光返照。

許多人正是看不到俄烏戰爭演變進程中的本質變化,才會因為俄軍一個很小的戰術性勝利,搞得一驚一乍的,失去了客觀、理性的判斷。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2 秒 and 8 DB Queries in 0.005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