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區房] 香港樓市爆火,北上廣媽媽轉戰學區,新盤4小時售罄(圖)

火熱的香港(专题)樓市
“售樓處人山人海,參觀樣板間要排隊叫號,都擠不進去了。”
“有人一下子買了9套,還有人花了上億港幣。 ”
“長沙灣的新盤認購率3137%,4小時就售罄了......”
自從中國香港“撤辣”以來,關於樓市的消息層出不窮,很久沒有見過如此火熱的氛圍了。
所謂“撤辣”,是粵語的表達習慣,指實行了14年的樓市“辣招”被廢除。非香港居民買房時,不用再支付30%印花稅,成本一下子降低了。

這段時間,有內地客戶專門坐著高鐵或飛機去買房,也有人每周末都輾轉在不同樓盤看房。幾乎每個售樓處都人頭攢動,中介們忙得沒空吃飯,甚至有人一周跑壞一雙鞋。
久違的“日光盤”也再次出現,位於香港九龍半島長沙灣的BelgraviaPlace在3月7日開盤當日,208套房收到了超過7300個意向登記,超額認購34倍。
人們為何去香港搶房,又是哪些人在樓市一擲千金呢?我們和身處其中的人了聊了聊。
01
火熱的香港樓市
一二手房冰火兩重天
撤辣政策一出來,就迅速在樓市掀起漣漪。
在香港做中介的小陸,年前還在糾結要不要轉行,現在根本沒空胡思亂想,從早到晚忙得不可開交。
這是他入行5年來最忙的一個月,看房量指數型增長。3月初,他在社交平台上建了個買房交流群,在完全沒有宣傳的情況下,竟有100多人主動申請進群。
每天早上一睜開眼,手機消息都是99+,有時到了晚上11點,他還在回客戶消息。
街邊很多中介機構,都在門口貼上了“樓市新開始”的宣傳語,有的還臨時組建了“普通話小組”,專門接待內地客戶。

整個2月,他只拿到了10000港幣底薪,3月光是提成就已經過萬。接下來一周的帶看,也已經約滿。
前幾天,他帶客戶去看熱門樓盤,售樓處擠滿了人,等了一個多小時才進去。
另一位從業20年的中介阿豪稱:“很多內地的客戶都搶貨,公司網站都崩了,從來沒有這麼多人在同一時間到網站上找房查詢。”

現在,不僅是像他們這樣的中介很忙,銀行客戶經理的工作量也陡然增加,來咨詢貸款的人特別多。
不過和新房的火熱不同,二手房市場卻非常冷清,數據幾乎沒有變化。香港中介機構利嘉閣的數據顯示,撤辣前後兩周二手房成交套數在個位數徘徊。
一些房東看到利好政策後,就跟商量好了似的漲價,有的甚至漲了10%以上,幾乎快把稅的優惠抹平了。
小陸帶看過一個客戶,年前看中的房子從455萬漲到了500萬,如今房東一分錢都不肯降。

香港二手房大多數房齡老舊,很多都在30年以上,維護成本高。
再加上港府還有個特殊規定,新房開發商想要更改價格,要在政府官網上報備,與此同時停售3天。
沒有開發商願意放棄眼前的購買力,去做“銷售安排”。且因為前些年行情一般,現在尾盤都有各種優惠。比如維港1號的折扣,一度達到了15%。
這就導致有些區域新房和二手房價格持平或倒掛,一二手房市場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場景。
02
買房客再次出現
有人豪擲一億
目前小陸接手的內地客戶中,有不少購買後並不是用來自住的,尤其以深圳、廣東、福建人居多。
在深圳工作的李騰,就在朋友的推薦下產生了買房的念頭。他身邊“搞錢”氛圍濃厚,只要一有空大家就會討論哪裡買房劃算,每天耳濡目染,他也受到了影響。
香港樓市走低多年,他覺得現在入手正是好時機。何況,香港租金是深圳的2-3倍,好位置根本不愁租。
所以這兩個周末,他不是在看房,就是在看房的路上。他對地理位置沒有明確的偏好,只要租金回報率高就行。

除了內地客戶,香港本地居民也躍躍欲試。就拿Belgravia Place項目來說,有大概2-3成客戶來自內地,其余還是本地買家。
有人以1.66億港元,買下了整層24個單位,成為3月以來香港市場最大宗大手入市個案。也有人一口氣買下9套房,總價達到4700萬港元。
人們之所以如此熱衷於買房,本質上還是看好香港的發展,趁機來做資產配置。
03
雞娃的父母
成為搶房大軍的主力
還有一類買房者,是為了孩子的教育而去香港買房。
香港是15年義務教育,出來後不論是申請內地大學,還是出國深造,都有一定優勢。
再加上香港的優才和高才通計劃,也吸引了一批潛在購買力。光是去年,這兩項計劃就有6多萬申請獲批,其中超過95%來自內地。

上海媽媽Shirley最近正在看房。跟她聊天的短短1小時,她就接到了兩個中介的電話。
去年,她兒子拿到了香港科技大學的offer,可因為是授課型碩士,很難申請到學校宿舍,不得不在外面租房。
香港寸土寸金,她幫兒子租到一個不到10平米的房間。哪怕面積這麼小,租金依舊居高不下,每月超過8000港幣,還要一次性給付一年的。
Shirley算過一筆賬,如果買一套500萬港幣左右的房子,3成定金150萬,貸款30年的話,每月房貸也就16000港幣,以後還能自住,比租房劃算多了。
其實從去年開始,Shirley就間歇性看過房,礙於昂貴的交易費用,遲遲沒有簽字。這次政策的落地,更堅定了她買房的決心,“別人都在卷,沒辦法。”??

還有些北上廣父母拿到臨時身份證後,為了讓孩子享受更好的國際教育資源,成為這場搶房大軍的主力。
有數據顯示,現在有8成買家在31至45歲之間,不少買家為香港非永久性居民。
他們的孩子可能還在上中小學,可父母已經提前鋪好路,有的甚至為此放棄了內地舒適的居所,擠在香港40多平米的空間裡。
背後苦樂,冷暖自知。
04
審慎的大多數
買房過程並不容易
雖然現在香港入市的門檻降低了,可內地人去買房依舊面臨不少挑戰。
哪怕有了稅費優惠,房子價格也不便宜。香港用英尺做面積單位,一英尺約等於0.3米。超過70平方的房子,就能被稱為“豪宅”。
作為新晉港漂,90後南京女孩阿方最近在父母的督促下才開始看房,可看完後反而猶豫了。
她的預算在500萬港幣以內,在市中心能選的只有舊私樓或居屋。中介推給她的私樓,房齡比她的年齡都大,還是低樓層。
上周她去看了九龍市區的新房。有套一室一廳的房子,20平米左右,350萬港幣起步。另一套33平米的,居然被劃分成了兩室兩廳,500萬港幣。雖然這兩個戶型裝修還不錯,可她覺得性價比太低。

阿方本想再多看看比比價,沒想到中介的態度悄然發生了變化。
她明顯感覺中介對她沒那麼熱情了。最開始那幾天,消息都是秒回,現在有的甚至隔一兩天才回復。她也能理解,“可能現在太忙了,找他們的人太多了。”

也有人在買房路上走得比阿方快一些,已經找到了心儀的房子,但資金過港也是個難題。
李騰看中的房子在尖沙咀新文化廣場附近,價格超過1000萬。因為交易只能使用港幣,在香港開戶後能轉多少錢進去,需要在內地審核,能不能成還是個未知數。
再加上他沒有香港的收入和資產證明,一些支出大概率要付全款,對現金流的考驗還是挺大的。
雖然也有中介跟他承諾,能幫忙提供解決方法,房貸利率目前在4.2%左右,可他還是不放心,在糾結要不要沖動買房。

對此,小陸也有同感。他告訴我們,3月來找他看房的人很多,可真正成交的並不多,“買房這種動輒幾百上千萬的事,還是需要花時間斟酌一下的。”
何況,香港房子的持有成本很高,除了昂貴的物業管理費,還有差晌稅和地租,這兩部分占到了每年租金估值的8-10%。比如房子一年租12萬,就要交約1萬元。
當下的香港樓市,就像是圍城,有人想進去,也有人在出來。接下來會如何,還是未知數。


分享: |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