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中国房地产进入后开发时代,转变认知是关键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2022年底2023年初,随着疫情防控政策放开,市场才发现真实需求已经远远不足,尤其是二三四线城市,供给侧的楼盘项目很多,销售不畅,一下子在短期给房地产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周转压力。

我们通常说房地产市场还有巨大的刚需,但很少对刚需细分。刚需应该再分两类:一类是有钱的刚需,可称为刚购。经过三年疫情,这一类群体在减少;另一类是支付能力不足的刚需,其最佳路径是转入住宅租赁市场。

经过三年疫情叠加经济下行,就业总体不振,住宅市场刚购级的刚需明显萎缩,购房者断供的现象时有发生,叠加三条红线等产业政策加码,导致大公司暴雷现象增多。


基于国际经验,即便是全球500强企业,暴雷也很正常,不必过于担心,我们应该坚持走市场经济之路,核心是建立一条市场化的消化机制,我称之为「办丧事机制」。我们不能只习惯于「办喜事」,欢迎一家家公司挂牌上市,也要准备好「办丧事」,市场总有企业经营不善,不得不退出市场,有生有死才是健康的市场。

因此,住宅地产行业如今在保交楼的基础上,要多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应对房企暴雷问题,比如让企业的资产市场化打折处置,公司也可以合法合规地破产清算,不良资产在金融市场开放买卖交易等。

3

「因城施策」难以治本

面对住宅地产的困境,现在有个提法是因城施策。我不主张采用「因城施策」手段来重新刺激住宅市场。因为住宅已经进入到减量减速阶段,就如同年轻人过了青春期就不会再长个儿,身高会封顶,变成「横着长」。

因此,我们必须明晰一个判断:不要再对住宅地产保有规模增长的幻想,房地产市场未来的增长是「横着长」,更大的空间属于物流仓储等其他地产品类。

基于这个判断,地方政府对老百姓的需求和地产企业都不要再过分管制,要让市场成为真正的市场,关键是恢复市场信号的准确性,老百姓想买就买,公司想开发就开发,谁有问题就暴雷,按照市场过程破产,政府采取现房销售或相关等措施避免老百姓买到烂尾楼即可。只有「城投」的问题才需要政府介入,因为那是政府投资的,城投公司很多也不是以盈利性为标准,涉及公共服务,流动性也不高,这一部分才真正需要政府来管。

与此相应,政府税收应该着眼于新的房地产业态,比如物流仓储和医疗健康,后开发时代的房地产主要是以租金为核心,以资产管理和运营为核心,这些资产价值越来越高时,政府可以征收房产税。政府要尽早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改变税收结构,优化产业,增加房地产以外的税源。


总之,核心是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活企业家精神。

4

地产企业要更新认知


从房地产企业来看,要看到未来转型的方向。

对原来的住宅地产企业,一种转向垂直领域,做细分市场的产品,比如蓝领公寓、女性公寓、老年公寓;一种是横向细分,比如扎根某一个城市。还有一种跨界创新,比如在日本(专题)做住宅最好的企业不是传统开发商,而是丰田房屋、松下房屋,未来房屋会更加智能化,中国未来也可能产生华为(专题)房屋小米房屋等。

对住宅以外的地产企业,像物流仓储中的冷链、数据中心、智能仓库等,这些企业现在都活得很好;大健康领域的房地产企业,以及运营园区的房地产企业等也都活得很好;房地产科技公司、服务公司等,比如Airbnb,以及专门做写字楼的SaaS平台帮助管理大楼物业、收费、机电、出租等;房地产的交易平台,比如像贝壳、链家等交易平台,以及专门做租赁的出租平台等;此外还有房地产金融等,都有很大的空间。这都是后开发时代的房地产,大有可为。

5

消费者信心与就业基本面高度相关

要想恢复消费端对房地产的信心,不是通过房价稳定就能全部解决的,核心还是依靠就业和经济增长。

如果老百姓能充分就业,公司发展得好,员工能得到加薪,老百姓很快就想买房改善,人们对美好居住的需求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只要经济的基本面进入到一个稳定增长阶段,住宅的需求还是恢复,甚至不排除再有所上涨。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加西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